一餐開支七八千 變味“謝師宴”為何難消停?
報載,不知何時,社會上悄然興起“謝師宴”。近日,隨著中、高考相繼放榜,一些地方的“謝師宴”也開始升溫。據報道,在西寧等城市,不少酒店從6月下旬便推出“十年寒窗”、“金榜題名” 、“桃李滿園”等套餐。有的飯店每天至少會接到十多個“謝師宴”預訂電話。
據稱,一餐“謝師宴”開支往往要七八千元。這還算少的,多則上萬元,此前有報道説,某位土豪家長因為孩子考上心儀的院校,更是豪擲幾十萬元擺了場奢華“謝師宴”。
數載寒窗伴讀,為師諸多付出,臨別時感謝老師多年的辛勤栽培,表達對老師的感恩之心,其良苦用心及出發點都值得稱許。只是,當殷殷美意置於一種各方都深感不適的誇張儀式上時,事情便開始走向了反面。
綜觀近年各式“謝師宴”,其實多是從眾心理的産物。同事請了,鄰居也擺了,我的孩子不弄幾桌,會被人笑的;某某家的“謝師宴”規格如何,咱家低了會掉價的。相互攀比之下,“謝師宴”愈發變味了。當老師的左右為難,礙于家長的面子,不去不好,可對於家長的破費,卻也於心難安。當家長的也暗自叫苦,死要面子的苦衷只有自己心裏清楚。
再加之,什麼事一旦上了酒桌,就往往荒腔走板變得滑稽荒誕。誇張的勸酒,醉酒的失態,燈紅酒綠嘈雜喧囂的氛圍裏,什麼師者尊嚴、為父表率似乎都變作了哈哈鏡裏的景物。顯然,這般的“謝師宴”于師于生於社會何益之有?
正由於各種“謝師宴”顯露出的奢靡俗陋之風,近年,全國許多地方陸續出臺了相關規定,禁止公職人員和教師組織參與“謝師宴”,輿論對此種風氣的詬責也時而見諸報端,這為老師們婉拒“謝師宴”提供了擋箭牌。但不能不説,此起彼伏的“謝師宴”仍是按下葫蘆又起瓢,有的地方風聲緊時略有收斂,有的則轉入“地下”只做不説,而未發文禁止的地方更是大行其道。
當然,變味的“謝師宴”如此頑強,也與商家的推波助瀾有關。過往經驗證明,某種消費行為,一旦商家鼎力介入,或有意識地炒作,風氣就奇跡般流行開來。但同樣不容否定的是,謝師宴作為一種消費行為,也確有現實的社會需求。中國人的感謝或感恩,最快捷的做法便是“撮一頓”。當“謝師”之願找不到合理出口時,人們便只好都往酒桌上擠了。
既然如此,那何妨在每年的畢業或升學季,由學校組織一次既隆重又有意義的“謝師禮”呢?當然,形式可不拘一格,亦可分多種層次,總之,在離別學校和老師之際,讓學生來一次精神的洗禮,不僅僅表達對學校老師的感恩之情,更是人生轉折路口的一次深情告別和眺望。或許,這略顯儀式化,但在人生的重大關口,卻是不可缺少一定的儀式。(閱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