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奮力推進偉大事業和新的偉大工程的綱領性文獻

2016-07-25 10:05:34|來源:求是|編輯:王瑞芳

  編者按:為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特別是其中強調的“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八個方面重要內容,我們編發三篇學習體會,以便大家學習交流。

  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

  韓 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勇於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不斷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在此,習近平總書記從人類社會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來審視改革開放的歷史定位。他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最鮮明的旗幟。對當代中國而言,改革開放絕不僅僅是一種偶然的工具性手段選擇,而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必然選擇。可以説,改革開放已經成為中國社會快速發展、欣欣向榮的動力和根源,是中國共産黨引領一個時代的最具感召力和吸引力的標識性符號。正因如此,改革開放就成為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在百舸爭流的國際競爭中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重要法寶,成為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

  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始終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自己的方向和總目標的: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歷史已經證明,閉關鎖國只能是自我封閉,窒息社會的創造活力。歷史也證明,放棄或隔斷自己國家的經濟社會傳統,搞所謂“休克療法”,同樣是要付出慘痛代價的。那些全盤接受新自由主義方案的國家,不僅沒有實現國家夢寐以求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幸福,反而成為一些西方大國經濟上的依附。那些試圖通過“顏色革命”走向“春天”的國家,反而陷於混亂而進入“隆冬”。歷史教訓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了改革的初心。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是使中國變成“他者”,而是要建設一個更加文明富強的中國。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質就是要不斷創新,勇於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從而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更有品質,讓社會治理更有水準,讓全體中國人民都有更多的獲得感。

  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牢牢把握改革的重點和節奏。中國的改革既注重重點突破,也注意把握節奏、有序展開、全面推進。中國改革之所以能夠成功,就在於它是有重點、分步驟地有序展開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這充分説明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仍然遵循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強調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經濟發展是更根本的,只有打牢經濟基礎,中國的政治、文化、社會的發展才有堅實的支撐。因此,中國的改革是從經濟領域開始,而且經濟體制改革也一直是改革的重點。這既保證了中國改革穩妥而順利地推進,也是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推進,為其他領域的改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驗。中國不是只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而是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有序推進其他各方面的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了、變化了,其他方面也必然要進行相應的改革,也就是説,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方面的改革也就必須跟上。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我們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這也表明,我們的改革已經按照原來的戰略步驟,進入了全面推進、系統展開的階段。當前,我們正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全力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不斷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推向前進。

  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保持堅持改革的勇氣和韌性。改革往往都是從易到難,這是符合實踐規律的,也是正確的。在改革初期,通過推進農村以“聯産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經濟改革、城市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不僅使社會保持穩定、改革有序展開、人民享有改革成果,從而堅定改革的決心;而且通過進行容易成功的改革,也可以為複雜的較難的改革積累經驗。但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和方面畢竟是相互聯繫的,我國改革推進到現在,再進行任何領域的改革都需要與其他領域相協調才能推進,靠過去那種單兵突進的方式已經難以奏效了。隨著改革的深化,人們的利益差異越來越錯綜複雜。我們的改革需要更加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必須要涉深水區、啃硬骨頭。鄧小平曾經説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現在到了改革攻堅期,這個“革命”觸及的利益和矛盾更廣泛、更複雜。這就要求我們黨要有勇氣、有擔當、有毅力,繼續帶領全國人民進行前無古人的改革偉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我們要以勇於自我革命的氣魄、堅忍不拔的毅力推進改革,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敢於觸及深層次利益關係和矛盾,堅決衝破思想觀念束縛,堅決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堅決清除妨礙社會生産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依法治國,為改革開放提供法治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中國的改革不是為改革而改革,而是為了進一步完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定型;我們也不是為開放而開放,而是要通過開放實現與其他國家經濟上的互聯互通,文化上的交流互鑒。而所有這些都需要法治的保證。中國的改革,也不是想改什麼就改什麼,想怎麼改就怎麼改,重大改革都應該于法有據。改革與法治是相互促進的:改革可以使國家法治體系更加完善,法治可以讓改革獲得法律的支持和保障。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只有于法有據的改革,才能行穩致遠。實際上,我國改革的過程也是摒棄封建專制意識、樹立法治思維的過程,是不斷完善法律體系和法制體系的過程。因此,完善法治體系、建立法治文化,這本身就是重要的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和任務。當前,全面依法治國,核心就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關鍵在於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憲法法律權威,弘揚憲法精神,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在憲法法律範圍內活動,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這些法治目標本身就構成極其重要的改革內容,既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要前提,也是構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會的必要條件。

  總之,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始終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進一步激發社會活力,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躍上新臺階。社會發展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就永無止境、永遠在路上。(作者: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推進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

  楊 軍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明確提出,“中國共産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這一論斷充滿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

  西方自由民主制度不是人類社會制度的“終結者”。自古以來,人類不乏對公正和諧社會的憧憬,“大同世界”“理想國”和“烏托邦”都體現了對美好社會的探索。這種探索往往是基於現實社會存在不可解決的矛盾、不可克服的弊端。資本主義制度一建立,從哲學、經濟學等多個領域論證資本主義制度是永恒“千年王國”的理論就層出不窮。福山的“歷史終結論”曾認為,隨著冷戰的結束、蘇東劇變,人類歷史終結于“西方自由民主的普世化作為人類統治的最終形式”,自由民主理念是最好的意識形態,自由民主制度是“實際上的最正義的社會制度”。然而,“永恒論”“歷史終結論”都經不起“世界歷史的審判”。且不説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反復發作、西方國家在崛起中對人類和平和正義的持續破壞、二戰後100多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發展中國家並未解決貧困、落後問題,僅僅就冷戰結束後的20多年曆史看,資本主義自由民主制度一再遭遇現實的嘲諷。2008年以來全面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進入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國家的政治混亂與發展停滯,“佔領華爾街”“黑夜站立”和“民主之春”等運動中西方民眾對其民主制度的質疑和批判等,都用事實説明,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既無形式之完美,更無內容之真實,既不能保證西方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更不可能給非西方國家帶來現代化的福音,它不過是壟斷資本對內欺騙民眾、對外操控他國的工具。這樣的制度絕不是人類社會制度的終結者,也不能阻止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歷史沒有終結,歷史也不可能被終結。”

  中國方案的優勢已被中國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超越其他探索美好社會制度的思想,把人類美好社會的建立奠定在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科學預測了共産主義社會具有的基本特徵,指出了實現這一美好社會的現實路徑和現實力量。從1921年以來,中國人民就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為建立一個生産力發展、人民當家作主、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社會進行不懈的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在長期探索中取得的偉大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把遵循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與本國的歷史條件和具體國情實現了有機統一,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新。中國30多年的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吸收借鑒了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繼承發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和蓬勃生機。儘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需要豐富和完善,儘管“中國模式”還需進一步成熟、中國發展經驗還有待進一步檢驗,儘管當前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還面臨著這樣那樣的複雜問題,但如果將30多年來的中國與西方國家對比,將中國與其他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發展中國家對比,就不難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在推動生産力發展、協調社會利益、解決社會矛盾、保持社會有序運行、促進社會文明提升上具有獨特的優勢。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搞自我神話、自我終結,而是始終面向問題、面向實踐,堅守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順應人民群眾的期待,不斷調整、改革和創新,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變化的利益需求,從而充分顯示出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所以,評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不好,要用中國的發展事實説話,要看中國人民的切身感受,而不能由那些戴著有色眼鏡的人拿著西方的標準來評判。

  中國方案尊重發展的多樣性。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人類探索美好社會制度上具有普遍意義,這種意義在中國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得到了詮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探索美好社會制度的中國方案,正向世界説明:社會主義是追求現代化的一條新路。在這條道路上,一個國家的崛起能向世界各國分享發展機會,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不會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以損害別的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換取自身的現代化;社會主義是發展中國家求富求強的一條新路。只有立足本國實際,吸納人類文明成果,堅持獨立自主的國家發展戰略,才能消除貧困、擺脫落後;社會主義是人類通向美好社會的必由之路。它能夠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兩個矛盾的和解,因此社會主義是優於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

  中國方案本身是從中國實際出發的産物,是基於中國自身經驗的總結,反映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實現現代化道路多樣性的尊重。可以説,中國方案就是中國堅決抵制外來干涉、反對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的創新道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中國方案,目的既不是像蘇聯那樣輸出“蘇聯模式”,也不是像美國那樣推行“華盛頓共識”,而是向世界提供一種可供參考、借鑒和有別於西方資本主義的新的可能,以推進人類對更加美好制度的探索。(作者: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

  熊光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我們必須長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永不動搖。

  中國共産黨具有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優勢。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作用的集中表現,體現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勢和特點。總攬全局,就是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具有方向性、全局性、戰略性的問題上,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決定重大的社會政治事務,安排重要的人事任免,在政治、思想、組織方面實施有效領導。協調各方,就是黨要從統籌全局和整體工作的原則出發,協調好各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相互關係,協調好紀檢、組織、宣傳、統戰、政法、武裝以及群眾團體等多方面的工作,使其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統領全局、協調各方,既保證了黨的領導作用,又充分發揮了人大、政府、政協以及人民團體和其他各種社會力量的作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需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中國共産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的發揮,具有嚴密的體制機制保障,各級黨委嚴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通過建立科學和規範的領導體制機制,實現對人大、政府、政協、人民團體以及其他組織的領導。人大、政府、政協、人民團體以及其他組織中的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在依法履行職責、做好本職工作的過程中,必須堅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委的決定,以保證黨的主張和黨委意圖能夠實現。

  中國是一個擁有超過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在這樣大的國家,要把全國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來,沒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是難以想像的。在中國,只有中國共産黨能夠站在全局高度,為了人民的長遠利益,把握中國發展的基本方向、制定好發展戰略、統籌好各方力量、協調好各方利益,從而實現全國一盤棋的局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具有凝聚民心民智民力的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有利於集中和體現人民意志,具有匯聚民意民智、凝聚民心民力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其主要表現有:廢除了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確保了國家機關領導者的有序更替;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有了完備的制度基礎;同時,不斷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順應了人民的要求,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和完善,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要政治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有利於實現民主與效率的統一;有利於解放生産力和發展生産力、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利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有利於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維護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有利於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積極改革、銳意創新,並在中國政治發展進程中表現出極強的活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特徵和重大優勢。這一優勢在於,國家能夠有效整合社會資源,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實施一些重大項目,迅速提高生産力和國際競爭力。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工程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組織的大科學工程。1959年6月,中央下決心獨立自主研製原子彈開始,僅僅用了5年多的時間,1964年10月,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中國一躍成為世界五個核大國之一。在科技領域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中國集中力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從“南水北調”工程、高速公路和鐵路網建設工程到航空航天工程等特大建設項目取得的成就,都是國家層面實施的重大項目,這些項目的成功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充分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實踐證明,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一些重要領域,單靠某個部門、某個地區、某個企業是難以取得重大進展的,必須通過統籌安排、重點支持,發揮國家的力量,才能達到目標。當然,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必須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意見,推進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避免在重大決策方面出現失誤。

  中國國家治理結構和決策體制在政治動員、力量整合、政策推進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優勢,從而使得國家可以集中力量在一些重要領域實現突破。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要努力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結合,順應時代發展與社會進步的要求,建立科學民主的體制機制,以確保這一優勢能夠得到有效發揮。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展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必將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