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在香港《信報》發表文章介紹中國經濟

2016-07-27 17:26:38|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郭勝昔):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宋哲27日在香港《信報》發表文章介紹中國經濟,文章題目是《當前經濟形勢更有利於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文如下:

  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政府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是今後一個時期我們經濟工作的主線。從理論上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國家經濟呈現“三期疊加”階段性特徵和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的邏輯必然,是破解制約當前國家經濟發展結構性矛盾的重要舉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效果怎麼樣,直接關係到國家經濟能否走出“三期疊加”階段,實現長期健康發展。但同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需要適宜的宏觀經濟環境。短期內,由於無效和低端供給減少,有效和中高端供給跟不上,必然會導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佈了上半年宏觀經濟主要數據,中央政治局也召開會議專門研究上半年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從上半年國內外情況看,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機非常適宜,必須加快推進,爭取在一些重點難點問題上有明顯的突破。

  一、“穩中趨緩”的宏觀環境對改革形成倒逼機制

  上半年國內宏觀經濟運行總體上體現一個“穩”字,不僅經濟運行平穩,社會大局也保持穩定。反映在增長速度上,L型的趨勢特徵更為明顯。上半年國內生産總值增長6.7%,與一季度相同,短期看走勢平穩,繼續處在合理區間,但長期看,仍處在緩慢下行過程中,從2010年的10.6%回落到近年來的7%以內。

  經濟增速放緩和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有利於倒逼改革,調整結構。中國經濟結構不合理是長期矛盾逐漸積累的結果。早在1995年編制“九五”計劃建議時,就曾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思想,十七大報告又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但是,這期間兩位數的經濟增長給地方、企業和個人帶來巨大利益,並且形成一種慣性,只要經濟高增長,改革的意願和動力就會下降,改革的必要性“似乎”就顯得不足。相比之下,經濟增速下降時,就需要通過改革找出路。只有“行至水窮處”,才有“坐看雲起時”的可能。從歷史上看,國家每次重大改革都是受形勢所迫、倒逼出來的。可以説,沒有“文革”後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就沒有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成就,沒有亞洲金融危機的深刻影響,就沒有上一輪國有企業改革和金融改革的成果。

  當前,國家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穩中也有憂、有難、有險,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比如,工業品價格連續52個月下降,嚴重制約企業效益回升,但這又主要是産能過剩和地方政府向“僵屍企業”大量輸血的結果。“僵屍企業”不除,過剩産能得不到有效處置,企業效益也難以根本好轉。再如,上半年民間投資僅增長2.8%,是有記錄以來的最低點,民營企業普遍反映沒意願投、沒機會投、沒資金投、沒能力投、沒空間投,解決這些問題也要靠改革。還有,當前金融領域的風險突出表現在非金融企業杠桿率過高,防控金融風險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將企業杠桿率穩定在適當水準。當前,這些壓力和挑戰正在成為深化改革的動力,倒逼改革不斷走向深入。

  二、“走勢分化”繼續顯現使推進供給側改革更加迫切

  上半年,在經濟平穩運行的情況下,不同地區、行業、企業間走勢分化的現象繼續顯現,“二八定律”現象更為明顯。從地區看,一些結構調整進展緩慢、對能源資源依賴度較高、市場活力未能有效發揮的地區,經濟形勢較為困難。上半年,東北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5%,固定資産投資下降32%,個別省份下滑幅度更大。但在長三角、珠三角等結構調整早的地區,新動力的成長趨勢正在加快,工業和固定資産投資增速都明顯快於全國平均水準。從行業看,高技術産業發展勢頭較好,部分傳統行業和産能過剩行業仍步履維艱。上半年,高技術産業增長10.2%,比全部工業增速快4.3個百分點,而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9%,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僅增長1.6%。上述現象的出現,既是經濟結構調整深化的體現,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結果。

  但也應看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剛剛起步,任務還遠未完成,還有很多重點、難點問題亟待突破。比如,五大任務進展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比較突出,各地普遍願意做“加法”,不願做“減法”,在補短板、降成本方面做得比較多,在去産能方面進展遲緩、有所反復。再如,一些地區對去産能還沒有找到市場化的有效辦法,仍採取向各地下指標的方式進行。有的地區去的是産量而不是産能,一旦市場價格回升,去掉的部分又死灰複燃。

  經濟“走勢分化”讓我們既看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也看到了這項工作還任重道遠,一些地區、一些行業、一些企業還需要加大力度,迎頭趕上,力爭取得實質性突破。

  三、國際經濟亂局凸顯出推進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

  國際金融危機從發生到現在已經8年多了,但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不斷深化。當前世界經濟突出表現為“三低”和“三高”,即低增長、低貿易、低物價、高失業、高債務和高風險。馬丁·沃爾夫稱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正處於 “令人失望的時代”。經濟學家魯比尼也認為,世界經濟看不到光明的前景。

  今年以來,美國大選中的“特朗普”現象、國際暴恐事件頻繁發生、英國公投脫歐,以及土耳其政治局勢動蕩等等,都是經濟長期不景氣和收入分配失衡背景下,民粹主義、民族主義思想進一步抬頭的反映,對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經濟秩序帶來嚴重衝擊。這反過來又加劇了國際經濟領域的風險。

  對於世界經濟長期低迷和近期的種種亂象,經濟學家們開出了不同的藥方。比如,美國前財長勞倫斯·薩默斯認為世界經濟正面臨著“長期性經濟停滯”的威脅,主張用擴張性財政政策的辦法加大公共投資,刺激經濟增長。IMF前首席經濟學家肯尼思·羅戈夫認為全球經濟正經歷著“資産負債表式”的衰退,這將是一個較長時間的去杠桿過程,他開出的藥方是從緩解負債者困境出發,為生産性投資創造條件。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凱文·沃什等經濟學家則認為,應該通過結構性改革提高生産率和增長潛力。隨著大水漫灌式貨幣政策逐漸走向窮途末路,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看到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近日,國際清算銀行(BIS)發佈年度報告認為,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必須加速推進再平衡進程,提振生産率,確保合理地進行資源再分配。

  世界經濟低迷和亂象紛呈,要求我們進一步堅定把經濟增長動力放在擴大內需上,更加集中精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對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認識較早,而且具有在認清形勢後,統一行動的制度優勢,更有條件在這一輪全球結構性改革中走在前面,繼續引領下一輪世界經濟增長。

  四、適度擴大總需求為供給側改革營造良好宏觀環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打持久戰和攻堅戰,而宏觀經濟形勢往往處於短期波動中。在這種情況下,要減少短期波動,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就要依靠宏觀經濟政策。事實上,在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就明確提出今年要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剛剛召開的中央政治局上半年形勢分析會進一步明確指出,堅持適度擴大總需求,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良好宏觀環境,起到架橋鋪路的作用。

  有了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保駕護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更有條件取得預期成效。從積極的財政政策看,今年赤字率為3%,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增加約5600億元。擴大的赤字,在適當增加必要的財政支出和政府投資的同時,主要用於彌補降稅帶來的財政減收,保障政府應該承擔的支出責任。上半年,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0.9%,有效彌補了民間投資不足,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義重大。從穩健的貨幣政策看,主要是為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引導信貸投放和社會融資合理增長,保持充裕合理的流動性,著力疏通金融資本與實體經濟循環不暢的突出問題,既滿足發展需要,又不隨意放水。上半年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1.8%,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比去年同期多增9618億元,總體適應了穩健貨幣政策的要求。長期看,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仍有較大的空間,能夠承擔起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良好宏觀環境的任務。

  總之,當前經濟運行符合預期,符合經濟發展新常態這個大邏輯。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央政府將化壓力為動力,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紮實有效的工作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向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