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治國理政新實踐·四川篇】四川啟動城市生態修復工程 35平方公里城市生態修復

2016-08-02 15:34:27|來源:四川日報|編輯:杜軍帥

  [治國理政新實踐·四川篇]四川啟動城市生態修復工程 35平方公里城市生態修復

  花田濕地維護原有生態系統,並非一味“平整土地、栽花種草”,依然能看見種著玉米和茄子的大片農田。 省住建廳供圖

  [治國理政新實踐·四川篇]四川啟動城市生態修復工程 35平方公里城市生態修復

  錦城湖是成都“翡翠項鍊”上的一顆明珠。 本報記者 衡昌輝 攝

  [治國理政新實踐·四川篇]四川啟動城市生態修復工程 35平方公里城市生態修復

  青羊區光華大道路邊的城市公園給市民帶來無限美景。郝維平 攝(視覺四川資料圖片)

  調查

  近日召開的省委十屆八次全會明確提出,要依託山水環境特徵,加快建設美麗城鎮,使城鎮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作為落實該理念的具體舉措之一,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我省將啟動城市生態修復工程,年內將啟動25平方公里山水園林建設,啟動35平方公里城市生態修復。

  城市生態修復及山水園林建設,是利用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使其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空間。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修復城市生態建設山水園林,有利於讓生活空間宜居適度。

  高樓林立的“水泥叢林”,該如何讓它重見綠色?記者就此採訪了較早進行相關探索的成都市。

  □本報記者 熊筱偉

  A

  花田濕地:

  不用大拆大建,保持自然原貌

  成都市城南驛都西路,水泥路面在此停止延伸,代之以一眼看不到邊的綠色。這裡是成都市花田濕地。

  7月29日,驕陽似火,但一進入濕地,卻感到涼風習習。“這裡比中心城區至少低一兩度,陽光也沒那麼強。”市民張東銳家住附近,每天都會來這兒散步,“一下雨,空氣中都是植物的清香。”説話間,一隻白鷺突然從水邊草叢中驚起,掠過水面而去。濕地管理方、成都市龍泉驛區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已有紅嘴鴨、喜鵲、斑鳩等約20種鳥禽。

  附近居民仍記得,2014年濕地建起前,這裡只有村莊。村民活動嚇跑了各種鳥類,濕地也被大量填埋或用來建魚塘。為恢復濕地生態,成都市將原住居民遷出並進行了整體安置。

  這並不意味著“大拆大建”。乘電瓶遊覽車行駛其間,依然能看見種著玉米和茄子的大片農田。上述負責人表示,濕地建設堅持保持自然原始面貌、維護原有生態系統,而非一味“平整土地、栽花種草”。這既保護了基本農田,同時本身也形成了田園風光保護 濕地建設的特色景觀。在此前提下,當地對濕地進行了景觀化的生態修復,拆除原有建築、拓寬濕地水面等。整個過程依然遵循“最小影響”原則——濕地邊是土埂而非水泥壩,書吧、售貨亭等建築都用可拆卸房屋,新栽植被基本為銀杏、桂花樹等本地植物,儘量減小對生態環境影響。

  尊重自然原始面貌,還能減少建設成本和時間。花田濕地總面積約1300畝,2014年5月啟動修復,11月即建成開放。總投資約1800萬元,約為傳統公園的十分之一。

  B

  環城生態帶:

  投1600億元,建85公里“翡翠項鍊”

  攤開成都市地圖會發現,繞城高速兩側500米範圍分佈著濕地與湖泊,共同構成圍繞成都市中心城區的“翡翠項鍊”——環城生態帶。

  成都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環城生態帶面積達133.11平方公里,以“六庫八區”生態湖泊水系為核心。環城生態帶建設預算約1600億元,預計將於2020年建成。目前已完成投資約600億元,建成錦城湖、青龍湖一期、白鷺灣濕地等項目,形成了約24平方公里的六片城市森林及水生作物區。全面竣工時,將基本形成環城85公里長的綠色生態景觀空間,為中心城區裝上“天然綠肺”,成為一道重要生態屏障。市民乘公共交通約30分鐘,即可享受到環城生態帶內的森林、湖泊和濕地等。

  環城生態帶建設規模巨大,涉及居民安置等問題,如何確保有序實施並取得成效?上述負責人表示有3條秘訣:制定《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並使其成為特定區域生態保護地方性法規,以此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併為打擊損害環境行為提供法律依據;堅持利用現有自然生態基礎,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大力開展土地綜合整理,逐一解決難點和歷史遺留問題,多形式安置農戶17.2萬人,使城市生態用地規模日益擴大,空間形態持續優化。

  C

  城市公園:

  改善“小環境”,構建多樣生態圈

  從成都市中心沿天府大道一路向南,沿途都是新建寫字樓、筆直寬闊的馬路……城市建設快速發展,不可避免會擠壓城區生態空間。這片見縫插針的高密度城區,並沒有城郊那樣的大量土地可用於生態建設,如何改善並修復局部生態“小環境”?

  城市公園是一種答案。和偏重觀賞性的傳統公園不同,城市公園更注重生態圈打造和生態修復功能,是城市景觀和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天府大道金融城附近,就有這麼一座城市公園——交子公園。7月28日,交子公園現場一片繁忙,挖掘機、卡車往來奔忙。這是施工中的一期項目,面積僅約5.8萬平方米,預計年內建成。四週都是百米以上的摩天大樓,將這片小小的公園緊緊圍在中心。“公園核心是要構建多樣自然生態圈,同時建立土壤—大氣—植被生態修復系統。”在公園設計方、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設計二院副院長張靜看來,公園雖小,依然可對周邊“小環境”改善起到巨大作用。

  構建生態圈,是以生境多樣性為支撐。簡單而言,是通過營造適合多種動物的生活環境來恢復生物多樣性。例如植物選擇以鄉土樹種為主,並考慮蝴蝶、蜜蜂等昆蟲類蜜源問題;在環境營造上專設禽類、鳥類棲息地,栽植喬木灌木等植物;在穿過公園的市政道路上方建設廊道,以避免阻斷動物遷徙。

  至於對大氣、土壤修復,一方面通過內生菌根和有機肥複合技術提高植物對土壤重金屬鉛、鎘修復效率;另一方面則選擇對大氣凈化修復效率強的植物,實現植物吸滯粉塵、吸收與吸附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等。“選哪些植物、栽植多少,都事先經過嚴密估測。”張靜説。

  根據測算,公園可吸收周邊空氣中22%的微粒;蒸發降溫效果相當於860台中央空調;每日可吸收二氧化碳約21噸,相當於超過1.4萬人每天呼出量。張靜表示,待公園投入運營後還會有2—3年的觀察期,即時檢驗並調整方案以確保最終效果。

  新聞連結

  2020年宜居城市提前看

  順應自然山水打造具有地域景觀特色、生態良好的公園綠地以及綠道綠廊等園林綠化重點項目,積極發展屋頂綠化、立體綠化,拓展建成區各類生態綠地空間。

  到2020年,全省城市和縣城將建成100個河湖濕地公園、100個山體森林公園,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8%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平方米以上,城市人居環境更生態、更自然、更有特色。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