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雨實驗遭質疑,給科學和真相多點時間
今年早些時候,河北科技大學的“三無”副教授韓春雨憑藉一篇在國際頂級期刊在線版發表的論文引起國內轟動,被讚譽為“中國下一個諾獎獲得者”。
近日,“劇情”卻又反轉了。國際上多位學者紛紛表示無法重復韓春雨關於NgAgo基因編輯技術的實驗,要求其公佈實驗原始數據和具體條件。發表該篇論文的《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于8月2日聲明,將按照既定流程調查此事。而韓春雨本人則回應,對重復實驗充滿信心。
大多數人對類似科學研究並不了解。無論當初人們説韓春雨有多牛,還是如今學者們紛紛質疑其實驗成果,許多人都沒有能力作出對錯與否的判斷。在這種情況下,片面地指責韓春雨,或者不顧事實地為韓春雨辯護,都可能是錯的。
不過,這並不表示人們不能關心韓春雨實驗,不能有自己的態度。科學實驗的一大原則就是可重復,任何不可重復的科學實驗都是“耍流氓”。韓春雨實驗及其論文是否具有科學價值,同樣必須滿足這個要件。有科學家表示無法重復實驗,而韓春雨目前尚未提供更多實驗或數據來證明自己,發佈該篇論文的雜誌也還沒有啟動調查,那麼對實驗進行合理質疑,屬於正常的學術論爭範疇。
但要看到,一項科研成果的發表,往往要經過艱苦而漫長的探索歷程。在科學探索過程中,難免還會走彎路,甚至走進死衚同。韓春雨團隊花費大量精力進行的這項研究,別人在重復實驗的時候,若缺乏正確的路徑支持,也可能把這些錯誤再犯一遍。從韓春雨的論文發表,至今不過兩個多月,現在就判斷實驗不可重復,可能為時過早。
在發表論文之前,韓春雨團隊一定是要按學術規範進行多次重復實驗。如果別的學者無法重復實驗,這可能説明韓春雨沒有按照規範做實驗,也可能説明實驗結果尚不具備正式發表的條件,還可能説明其中存在學術造假行為。但這三者的性質有非常大的差別,前面兩種情形或許是無心之失,後一種情形則具有主觀故意,是一種學術不端行為。
也因如此,在韓春雨尚未提交更多證據,雜誌方面也尚未給出結論之時,不妨給科學和真相多一點時間,切忌急於作判斷、下結論。對科學研究進行合理質疑,有益於學術進步,但不能動輒把這種質疑上升到人身攻擊或道德審判層面,否則可能傷及無辜,對真正的科研人員造成不公。
假如調查結果證明該項實驗存在學術造假,這世界上也不過多了一個騙子,但如果這一切都是緣于誤解,那麼所有不顧實際的指責、謾罵,豈不等於是在迫害一個甘於沉默、專心科研的真正學者?科研不能急,真相可以等,但科研人員的人格不能辱,對科學的敬畏不能丟。(魏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