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土握手是面“多棱鏡”
曾經俯首談笑,也曾“背後捅刀”。8月9日,當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芬蘭灣畔的聖彼得堡康斯坦丁宮迎見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時,世界關注,兩位“強人”將以怎樣的方式開啟兩國關係冰凍8個多月後的首次面談。10秒鐘的握手不鹹不淡,2小時的小範圍會談不冷不熱。相逢一笑易,怨仇盡泯難。
走進康斯坦丁宮希臘廳時,埃爾多安首先見到的是普京的黑色背影。黑色西裝搭配黑色灰紋領帶,俄羅斯總統的肅穆裝束令人玩味。“第一次”總是艱難,雙方遣詞造句十分謹慎,埃爾多安看起來波瀾不驚,普京則時不時露出心不在焉的神情,這是他表達某種情緒的慣常方式。
客觀説,俄土關係轉圜對莫斯科和安卡拉都是利好,不僅有利兩國改善當下的戰略處境,也為各自疲軟的經濟注入利好因子,所以雙方一直相向而行。不過,相較莫斯科的不疾不徐,安卡拉重啟關係的願望似乎更加急迫。土耳其《曙光報》直言不諱地説,由於西方朋友在未遂政變後的“兩面派立場”,土耳其需要表明,它在這個地區並不孤單,並且有能力找到替代夥伴。
俄羅斯獨立民調機構“列瓦達中心”在埃爾多安訪俄之前進行的民調顯示,近三分之二的俄羅斯人對土耳其仍抱有負面情緒。一些俄羅斯網民對今年3月本國排球俱樂部在伊斯坦布爾比賽時被扔垃圾的遭遇記憶猶新。這樣的輿情之下,此次“普埃會”沒有簽署任何成果文件也便不足為奇。事實上,在埃爾多安發來道歉信的一個多月時間裏,莫斯科方面所採取的實質性舉動僅僅是取消對土耳其旅遊禁令而已。這一次的聖彼得堡會晤,普京也只是答應“儘快”恢復俄土間包機業務並“逐步取消”對土耳其的經濟限制措施。至於土方頗為關切的取消食品禁運問題,俄經濟發展部長烏柳卡耶夫給出的時間表是“不排除年底之前”。
俄羅斯人對埃爾多安的“善變”心有餘悸,安卡拉“轉向”莫斯科究竟是戰略調整還是權宜之計,仍需時間給出答案。一方面,土耳其暫無意改變其通過北約與歐美的軍事結盟;另一方面,俄土雙方在敘利亞的博弈以及克裏米亞問題上的糾葛複雜難解。從這一次“普埃會”來看,雙方並未公開傳遞出在敘利亞問題上分歧縮小的訊息。俄土恩怨延宕數百年,兩個頗富雄心的國家為爭奪領土與地區影響力交戰十余次之多。普京的“大歐亞”夢想與埃爾多安的“新奧斯曼主義”能否相容,仍是未知。
即便如此,套用英國《金融時報》的説法,西方對俄土走近“感到不安”。埃爾多安訪俄之前,美國國務院關於美土關係和俄土關係不是“零和遊戲”的表態令人覺得言不由衷。大抵是預計到俄土雙方將在重啟“土耳其流”天然氣管道項目上取得進展,埃爾多安訪俄前一天,保加利亞總理鮑裏索夫突然單方面宣稱,保俄雙方將成立恢復“南溪”天然氣管道項目工作組。有趣的是,當初恰是鮑裏索夫在歐盟和美國壓力之下放棄了途經保加利亞向南歐國家輸送俄羅斯天然氣的“南溪”項目,致使俄羅斯轉向“土耳其流”,與土耳其構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在西方媒體中,俄羅斯與土耳其越來越被描繪成具有反西方情緒的“非民主國家”。事實上,這兩個歐亞大國曾非常渴望投入西方的懷抱。如今,他們卻與西方保持距離甚至疏遠,關係陷入數十年來最低點。訪俄之前,埃爾多安對歐盟在土耳其入盟問題上的拖遝頗為抱怨:“歐盟愚弄了土耳其53年……歐盟應放棄雙重標準的政策。”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俄土握手是面“多棱鏡”,折射出當前歐亞乃至國際格局演變的分化聚合。但有一點毫無疑問:對俄土走近,西方與其不安與泛酸,不如反省和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郝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