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專家學者談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成為中國製造之“魂”

2016-08-15 10:52:29|來源:中國經濟網|編輯:谷士欣

  專家學者談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成為中國製造之“魂”

  專家學者談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成為中國製造之“魂”

  專家學者談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成為中國製造之“魂”

  工匠精神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産,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實踐告訴我們,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推動創新才能擺脫低質低效的陷阱,穩步形成優質高效的現代産業體系。這背後,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更離不開工匠精神——

  嘉賓:

  國家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 馬建堂

  工信部副部長 馮 飛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金 碚

  消費結構升級的內在要求

  “工匠精神”被寫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成為熱點話題之一。我們為什麼要強調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馬建堂:當前,我國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不適應,中低端産品充斥市場,優質高端産品供給不足,個中原因很多,而工匠精神缺乏是重要原因之一。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也無論規模大小,生産高端、優質産品的企業都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在一絲一毫之間傾注大量心血,成功創造極品後依然安於本分,日夜精進,進而達到了品質日臻完美的境界。從這個意義上説,倡導培育工匠精神,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企業一年廣告投入上億元,用幾千萬元購置設備,卻不願拿出幾十萬元培養能工巧匠。我們要建設製造強國,如果沒有相應的職業教育和工匠群體,沒有細節和品質的精神追求,根基是不牢靠的。

  在我國勞動成本等傳統優勢減弱之際,要繼續在全球化中佔據有利地位,培育以品質、技術、品牌、標準、服務等方面的新優勢,不斷提升在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的地位,核心還是提高産品品質。而提高産品品質,在同等技術水準下,還得靠具有工匠精神的人。

  馮飛:現階段,我國消費需求的升級軌跡和前些年相比有非常大的變化。前些年消費結構升級軌跡以新的消費領域橫向拓展為主導,現在則是以既有消費領域的縱向升級為新特徵。不過,目前我國的供給側與需求結構升級不相適應,導致國內消費者到海外大量“海淘”。

  中國消費者到日本去買馬桶蓋、電飯煲,買回來之後發現是中國製造,這説明我們的製造能力不差,但問題出在哪?我認為,一是産業升級的環境不好,惡性競爭、拼低成本,沒有形成促進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發展環境。二是消費環境亟待改善,假冒偽劣和品質檔次低的産品充斥市場,面臨“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

  要解決上述問題,最根本的是要從要素新供給、制度新供給和政策新供給三個方面出發,用改革的方式來推進結構性改革。工業增長靠規模供給基本上撐不下去,要素新供給的改革,就是要提高全要素生産力。從要素投入的角度看,工業領域面臨勞動力成本增長過快,但勞動生産率並沒有相應提高。因此,新要素供給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要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從關注勞動力的規模供給轉到勞動力品質提升上。而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是提升勞動力品質非常核心的問題之一。

  金碚:自2008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呈現下行趨勢,表面上看是因為需求不足,實質上是供給側的有效性不足,尤其是技術創新乏力,經濟活力受到抑制,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不足。

  提升一個經濟體的有效供給能力,關鍵要提升供給體系的品質和效率。當前,在我國供給體系中,許多産品的精緻性、可靠性、適用性、耐久性等品質特性和技術水準不能令人滿意,多數産業的生産流程和供應鏈流程仍處於較低水準,生産過程的節能、低碳、環保都處於較低標準,生産安全事故、食品藥品安全問題頻發。從效率方面看,一些傳統産業存在著産能過剩、庫存積壓、價格低迷等問題,這些行業中的低效率企業面臨財務困難,陷入債務困境,其中有不少成為所謂“僵屍企業”。這些現象表明,提高我國供給體系的品質已成為一項非常迫切的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憑藉資源、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低廉的比較優勢,成就了一段高速增長的輝煌歷史。現在,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國只有著眼于提高品質和效益,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擺脫低質低效的陷阱,穩步形成優質高效的現代産業體系。這背後,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更離不開工匠精神。

  推動品質革命的動力源泉

  工匠精神古已有之。在新的發展階段,應該如何理解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提倡哪些內容?

  馬建堂:工匠精神是工業革命的偉大推動力量。産業革命歷史表明,工匠群體是各行各業的探索家和發明家,是傳統技藝和機器生産的嫁接者,是科學技術和工業製造結合的傳動輪,是專利制度、公司制度發展的促進者。他們不僅生産了産品,也創新了精神,創造了文明。在新的工業革命浪潮中,工匠精神的作用再一次凸顯出來。經過信息技術革命,科技轉化為生産力的速度更快。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競爭中佔領先機,美國提出了“回歸製造業”,德國提出了工業4.0。製造業版本不管如何升級,最終還是要靠大批有工匠精神的産業工人。

  當代的工匠精神,應當是傳統和創新、理念和務實、中華文明特色與世界發展大勢的有機結合,是一種精益求精、細節出彩的專業精神;一種追求完美、寵辱不驚的專一精神;一種水滴石穿、久久為功的敬業精神;一種物我協調、巧奪天工的和諧精神;一種永不滿足、探新求異的創新精神。

  馮飛:中國的歷史上也不乏工匠精神。早在先秦時候,古代的匠人就會把自己的名字刻在青銅器上,這是一種匠人的擔當。可是,為什麼我們在工匠精神的傳承方面出現了斷檔?有人認為是因為我國工業化進程高度壓縮,在超高速度下很難培育和發揚工匠精神。也有人認為在短缺經濟下,産品很容易賣掉,所以很難培養工匠精神。這些分析還不能完全站得住腳,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和思考。

  工匠精神是從匠人精神中凝練昇華的理念。新時期的工匠精神,基本內涵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注重細節,專注專業,摒棄浮躁,不忘初心,愛崗敬業,勇於創新。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倡導的是一種職業精神,引導人們樹立職業敬畏感,秉持職業操守,恪守職業道德,強調在精益求精、確保品質的前提下,兼顧時間效率。

  新時代工匠精神滋養是科學的工業價值觀和工業文化,比如,艱苦創業的精神,日新月異的創新精神,千金一諾的誠信精神,敢為人先的企業家精神,合作共贏的共享精神等。這些精神和文化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我們看待工匠精神要系統地看,要把工匠精神和其他的工業價值觀和工業文化系統結合起來,踐行工業價值和文化,使工匠精神成為新常態下推動中國製造“品質革命”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

  金碚:總的來看,影響産業發展的三大要素包括資源、技術和文化。在工業化早期和中期,資源和技術對於産業發展的作用會很強、很明顯。不過,在工業化後期,文化因素的影響會更遠。

  在改革開放頭30年的快速發展中我國的資源優勢很明顯,要素投入成本低,通過成本優勢吸引大量資金投入,從而實現快速發展。後來,我們發現光有資源不行,還得有技術。如今,我們的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僅有資源和技術是不夠的,還需要依靠文化。不一樣的文化氛圍,對資源利用和技術發展也會産生不同效果。比如,互聯網在我國形成了淘寶這樣的産業形態,因為中國人的消費文化更青睞“物美價廉”。但互聯網在德國助推了工業4.0,實現了互聯網技術和生産過程精緻製造的高度結合;而在美國,互聯網則成了顛覆性的創新工具。

  從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看,一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注重細節,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復改進産品;二是認真規範。絕不投機取巧,確保每道工序、每個流程都符合品質要求,對産品採取最嚴格的檢測標準,不達要求絕不妥協;三是專注專業。摒棄浮躁、不忘初心,專注于自身領域,絕不停止追求進步,不斷提升産品服務;四是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過程不僅是為了獲得物質性報酬和社會認同,更重要的是熱愛工作、珍惜崗位,以恭敬嚴肅的態度對待工作;五是勇於創新。工匠精神不是一成不變,守成守舊,而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針對在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反復改進,找到最好的結果,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創新的過程。

  營造追求卓越的制度環境

  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應如何更好弘揚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成為優質産品之“魂”?

  馬建堂:我國要成為真正的“匠人之國”“匠心之國”,需要將工匠精神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與建設製造強國和經濟強國結合起來,與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結合起來。要立足我國勞動力數量龐大、人民創業創新積極性高漲的現實,在“眾”和“創”上多做文章,在社會氛圍和機制保障上多下功夫,在職業教育上多想辦法。

  要借“雙創”東風,使工匠精神成為億萬人民創業創新的價值追求。“雙創”和工匠精神互促共進,工匠精神是提升“雙創”的跳板,“雙創”是培育工匠精神的熔爐。“雙創”和工匠精神,核心都在於“眾”和“創”,就是激發億萬人民的熱情和活力,人人是創新之人,處處是創造之地。在生産經營的每個環節,匯聚一個個精益求精、追求細節的“微行為”。通過組織變革、科技研發、工匠技能合作共享,每個人做擅長之事,每件事有擅長之人,實現創新資源的大融合。

  要形成尊重工匠的社會氛圍和制度環境。過去我們尊稱人為“師傅”,現在稱“老闆”;過去幾級工很自豪,現在好技工很難找。這説明現在工匠的社會地位不高、收入不豐、作用不夠,許多優秀人才不願加入工匠群體。在瑞士、德國,做一個工匠是很多學生尤其是男孩子的夢想。在我國大學生被稱為“天之驕子”之時,日本則把民間藝人奉為“國之瑰寶”。要加快提高工匠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形成尊重工匠的良好社會氛圍,樹立“技能光榮”的社會風尚。建立並完善“工匠制度”,形成工匠職級晉陞、榮譽授予、國際交流的機制,收入分配要向能工巧匠傾斜,調動工匠“在車間完成創新”的積極性。

  要通過職業教育培養一批大國工匠。“凡世之所貴,必貴其難”。工匠培養是一個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需要社會、企業、教育機構共同完成。我國也需要加強職業教育,實現職業教育與企業相結合、與生産勞動相結合、與廣大勞動者相結合。

  馮飛: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首先在國家、地區和企業三個層面都要高度重視,特別在企業層面,如果每一家企業都把培育弘揚工匠精神作為核心競爭力,那麼國家和地區的工匠精神才會得到實現。

  從企業層面看,我們面臨著低端産品過剩、企業過多過散、競爭手段比較單一等問題。這其中,産能過剩對行業的損害要比其他的大很多。如果我們不改變,很難實現工業的轉型升級。從國家層面看,要把新要素供給放在重要位置,把提升勞動力品質作為非常重要的要素增長戰略來看待。

  其次,要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來培育工匠精神,形成尊重技工、尊重工匠的社會氛圍。在新中國歷史上,技工是很受社會尊重的,現在恐怕還沒有形成這種氛圍。

  再次,要在制度上形成弘揚工匠精神的良好體制和機制,在産業發展上要形成有利於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和産業發展的環境,在市場方面要形成有利於精品的市場環境。

  最後,要考慮從系統上解決問題。一個長期給日本在華投資企業做諮詢服務的日本人曾説,很多企業在春節過後會流失20%、30%的工人,甚至更多。這些勞動力可能到其他企業去,也有可能留在家鄉了。這樣的用工環境,不利於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當然,這或許不完全是經濟政策能解決的,需要在社會政策方面進行配套改革,比如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形成有社會保障、有一定穩定性的勞動力供給。

  總之,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要有系統性的設計,要通過倡導品質革命,由品質革命來帶動;也要通過工匠精神培育和發揚,推動品質革命的實現。

  金碚:當前,中國製造的精細化、精確化是一個大問題。我們要發展高端製造業,必須更加注重産品品質、産品品質,實現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所以,國家制定了“中國製造2025”,做好了規劃,希望通過30年的努力,使製造業能夠趕上世界的發展水準。這種趕超,不能局限于技術上的差距縮小,還要包括整個社會工業文化基礎的增強。

  如果只用一個概念來形容工匠精神,我覺得那就是求異精神、求異思維。也就是説,你能做的,我要比你做得更好;你做這件事情,我做那件事情;你有這個優點,我有那個優點。與別人不同,這對於中國製造來説很重要。一哄而起的模倣不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要求的是精益求精、獨特專注,甚至做到獨門絕技、與眾不同。在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過程中,每個地區都應尋找既能體現創新、又能體現時代特徵的産業文化。中國的産業發展,應該是一個百花齊放的狀態,而不是齊步走的狀態。(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