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榆林小曲”絲絲入耳 黃土高坡也具柔情

2016-08-19 15:13:29|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圖片默認標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榆林小曲”代表性傳承人王青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李宏):榆林小曲,又名榆林清唱曲,是陜西省一種介於曲藝和民歌之間的傳統藝術形式。小曲子由古代詩詞和民間歌謠發展而成,是膾炙人口的地方音樂形式。對很多聽慣了陜北民歌的人來説,早已習慣於以粗獷、豪邁來定位陜北音樂,直到造訪了“榆林小曲研究會”,聆聽了“榆林小曲”,才發覺黃土高坡也具有溫婉、柔情的一面。

  “榆林小曲研究會”坐落在一個安靜的四合院內,研究會會長王青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榆林小曲”代表性傳承人。年過花甲的他精神矍鑠,手中的琵琶是他的心愛之物。在記者眼中,琵琶、揚琴、三弦這些樂器主要運用於江南音樂,很難把它們和陜北音樂聯繫起來。面對我們的疑惑,王老和他樂團的朋友們為我們表演了上面的這曲《繡荷包》。婉轉、圓潤的唱詞和曲調,仿佛把我們帶入了江南水鄉。

  王青老人告訴我們,榆林小曲之所以和粗獷、奔放的陜北音樂有很大反差,是因為它最初源於南方,由當時在榆林做官或經商的南方人傳入:“榆林小曲的曲調主要是從南方傳來的,原先不叫‘榆林小曲’,原來都叫‘耍小曲子’‘聽小曲子’或者‘唱小曲子’,是當時在榆林做官或經商的南方人帶到這裡來的江南絲竹音樂。因為榆林是九邊重鎮,靠近萬里長城,當時來往的江浙一帶的人很多,他們愛好家鄉的音樂,就把家鄉文化和生活方面的東西帶到了這裡,我估計(他們)就紮根在這兒了。我的爺爺、我的姥爺就是江蘇人。”

  榆林曾是兵家要地,又是“茶馬互市”的重要商埠。從南方來的官員和商人不斷帶來南方的絲竹管弦,並同北方的民歌相融合。久而久之,榆林小曲就形成了既具北方陽剛之氣,又有南方陰柔之美的特點,開創了“南調北唱”合二為一的獨特藝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小曲唱詞的內容主要反映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對未來的美好嚮往。王青老人説:“內容比較多,愛情故事比較多。因為明、清俗曲普遍都是這個樣子,要想傳唱併發展下去,就像現在寫小説一樣,必須有愛情,所以它就貫穿于整個故事情節。剛才我們唱了一首《繡荷包》,咱們國內的《繡荷包》也比較多,榆林小曲的《繡荷包》説的就是一個歷史故事。還有其他的曲子比如《賣雜貨》《小小船》,表現的情景比較喜悅。”

圖片默認標題

榆林小曲藝術家演唱《繡荷包》

  榆林小曲內容質樸,貼近生活,深受當地百姓喜愛。62歲的梁玲大姐曾是一名會計師,出於對文藝的熱愛,2003年退休後加入了榆林市老年大學,任舞蹈助教。在王青老人的影響下,她逐漸喜歡上了榆林小曲,並加入了榆林小曲演出隊:“王青會長是我初中的同學,在初中宣傳隊我是搞舞蹈編導,他搞器樂。剛開始聽不出來小曲的好聽所在。但真正細聽起來,真正一首好的曲子婉轉動聽,我就真的一下子就喜歡上了榆林小曲。從我的角度來説,現在唱榆林小曲還是有一定的難度,不像民歌一嗓子吼出去,那就是高亢激昂。但是小曲是斷字斷句,要有一定的功底,還要和江南的風格結合起來。我現在既然進入了這個團隊,有時也出去參加演出,我就向市級傳承人學,在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的東西。”

  演唱榆林小曲,給梁大姐的退休生活增添了很多亮色。如今,她不僅是老年大學的舞蹈助教,還在榆林市的多所小學給孩子們教授榆林小曲。這令她倍感充實,樂在其中:“在我生活當中,目前來講,我把它(榆林小曲)已經放在了首位。我因為喜歡上了它,我就很專注地很執著地去學。在這每天都馬不停蹄,咱們退休了就為了樂在其中,高興一點,鍛鍊自己,提高文化素質,在藝術方面更向前發展。”

  2006年,“榆林小曲”被國務院正式公佈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榆林小曲”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獲得了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和支持。榆林小曲進校園,便是保護和傳承這一經典文化遺産的重要舉措。王青老人説:“國家對非遺有要求,特別是當地的優秀文化,要讓小孩子們從小知道、了解和掌握,所以我們研究會也派一些老師去這些學校培養孩子們的興趣,讓他們學習。榆林教育局安排當地學校,讓孩子們學習了解掌握這些東西。榆林二小、九小、四中都已經開始(這個項目)了,下個學期榆林市一中、三中、一小、三小都要開始這門課程,高新一小也要上,未來還有好多好多。一個學校有四、五十個孩子在學,我想榆林小曲不會斷掉。”

  席悅銘小朋友今年9歲,來自榆林市第九小學,她為我們演唱了榆林小曲的一個經典唱段。這個學期每週三的課外活動時間,她都跟著梁玲老師學習榆林小曲。小姑娘告訴記者,榆林小曲的唱詞雖然很長,但這難不倒她:“聽見比較好聽,喜歡它這種風格,我覺得不難。我們一般每一段都是比較長的,所以我才學會了三首。有些詞的意思我不太懂,然後就通過字面理解。比如‘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兒高’。‘初一’就是農曆的初一,然後到十五,每當到了十五,這個日子的月兒就很高。”

  在王青這樣的老藝術家眼中,孩子們對榆林小曲的喜愛和傳唱,意味著這一獨特的“南調北唱”靈動之音將能夠走向更為廣闊的舞臺,這門藝術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