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看江西精準扶貧使出“洪荒之力”
原標題:重走長征路,看江西精準扶貧使出“洪荒之力”
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結束了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那群革命者突破生死絕境,涅槃重生,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壯麗史詩。光陰流轉,80年後的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長征塑造的紅色基因,依然為我們提供著永恒的指引。
2015年3月,習近平強調,要著力推動老區特別是原中央蘇區加快發展,決不能讓老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
對於江西來説,如果説全面小康與中國夢相互激蕩成為革命老區的幸福圖景,那麼扶貧脫貧就是最後的一公里。這一公里怎麼打通?貧困洼地如何弭平?8月22日至8月26日,在中央網信辦主辦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活動中,人民日報客戶端記者深入江西省貧困地區進行實地走訪調查。從贛州到瑞金,再到南昌,在歷史和現場的丈量中,一幕幕在記者腦海中不斷回放,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江西如何踐行長征精神,按下精準扶貧的“快車鍵”。
念好致富經,産業扶貧增強“造血能力”
圖為在興國縣傑村鄉含田村千畝蔬菜基地務工的村民
習近平指出,發展産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缺了産業支撐,扶貧攻堅可不行。實踐表明,沒有可持續發展的産業,扶貧很容易曇花一現。因此,要扶到點上、根上,靠産業脫貧增收才能真正地“拔窮根”。
江西通過選準一個産業,打造一個龍頭,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扶持一筆資金,培育一套服務體系等“五個一”模式,培植扶貧産業,促進脫貧增收。贛州市興國縣大力培育油茶、蔬菜、白蓮、光伏發電等新的後續特色優勢産業,輸造並舉,成為江西産業扶貧的一個縮影。
在興國縣傑村鄉含田村,千畝蔬菜基地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運作,基地與企業、學生營養餐供應鏈對接,輻射帶動30多戶貧困戶參與種植、50多人務工。通過土地流轉,貧困戶每年每畝還能獲得400元到600元不等的收入。除了千畝蔬菜基地,種植面積達1.3萬畝的“萬畝油茶”、以“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運作的“百畝白蓮”也都成為興國縣産業扶貧的主抓手。
以扶貧産業基地建設為龍頭,讓每一個扶貧産業項目落地生根,帶領貧困家庭脫貧致富,並在産業發展中持續受益,在推進産業扶貧的路上,無數個貧困村莊正經歷著含田村式的華麗轉身。
搭互聯網+快車,電商扶貧帶來更多可能
圖為興國縣“農家書屋+電商”示範點
在“互聯網+”經濟浪潮下,江西也開啟了電商創新創業的新征程。
作為全國首批電子商務進農村試點縣,贛州市于都縣目前已開設320個村級服務站,其中85個淘寶村級服務站,222個京東村點和13個農村e郵服務站,覆蓋132個貧困村。
在興國縣“農家書屋+電商”的示範點裏,村民可以把自家的土特産拿過來放到網上售賣,也可以在“圖書角”閱讀看書。服務站不僅豐富了村民的口袋,也點燃了村民投身“互聯網+農業”的創業激情。今年前七個月,興國縣電商交易額已達9.2億,其中農産品交易額2.5億。目前,全縣已經建設完成“農家書屋+電商”服務站78家,在建服務站44家,新增個人網店800多家。
電商進村,村民的致富門路更寬了,也更方便了。在鳳凰村服務站,六十多歲的鐘振源大爺算了一筆賬,以前家裏的土特産都是拿到鎮上銷售,至少要耽誤半天,如今放到站點,很快就可以銷售,價格還不低於市場價。
革命老區的農村迎來了電商經濟的春天。憑藉産業和區域優勢,江西投入真金白銀,大力推動“線上”抓商機,“線下”促轉型。
電商進村,不但讓農民鼓了荷包,也帶動輻射貧困戶就業,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
易地搬遷,農民“進城又進園”
圖為于都縣貢江鎮思源社區
在於都縣貢江鎮思源社區王檢秀的新家,她喜上眉梢,“以前想都不敢想,感覺像做夢一樣”。和王檢秀一樣從破舊的土坯房搬到新居的,還有600多戶貧困家庭。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為了讓深山移民走出大山脫貧致富,江西將移民搬遷扶貧作為重要民生工作來抓。
按照“縣城工業園區、中心鎮、中心村”三級梯度模式,于都縣還建成了羅坳鎮古嶂移民新村等一批移民安置社區。2013年試點以來,累計投入資金約10億元,共安置貧困群眾2855戶12279人。
在思源社區附近,上歐工業新區還有2.5萬個崗位的缺口,能充分滿足移民安置戶的就業需求,貧困戶搬進來後能在園區打工掙錢,貼補家用,于都縣走出了一條“進城又進園”的多贏移民搬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