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于都保障房讓居者有尊嚴(圖)

2016-08-29 08:52:46|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瑞芳

圖片默認標題

東溪新村保障房屋外墻看上去不比商品房差,周圍綠化也不錯  攝影:黎萌

圖片默認標題

東溪新村保障房景象 攝影:黎萌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黎萌)江西贛州的于都縣是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出發地,8月22日,“長征路上奔小康”記者團的採訪也從這裡開始。在參觀該縣的東溪新村保障房小區時,一句“這裡的人儘管都是低收入者,但要讓他們住得有尊嚴”,分明是讓我感受到了涌上心頭的一熱。

  説這話的是于都縣房管局副局長潘燕青,一位談吐中透著幹練的女性。分管保障房建設和管理四年,潘燕青堅持認為,保障房的選址一要地段好,二要配套設施完善,否則,它本應發揮的作用就會大打折扣。

  以東溪新村為例,它的各項指標均按照住宅小區規範要求規劃設計,除建有17棟、1239套高品位住房外,還配套建設了物業服務中心、社區用房和購物商店,與周邊的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形成了保障入住居民就學、就醫、購物、健身、娛樂於一體的新型住宅小區。

  近年來,于都縣把解決好低收入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作為重要的民生工作來抓,大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截止目前,全縣已建成保障房10536套、受益群眾約4.5萬人,在建保障房1681套,將於2018年底完工;實施城市棚戶區改造2662戶。

  據介紹,不僅是我們看到的東溪新村,于都縣的保障房都選擇了交通便利、區位較好的地段來建設。施工期間,安排工程技術人員不分節假日常駐工地,加大現場管理力度,嚴把工程的進度、安全生産和品質關,以確保保障房“低價不低質”。

  那麼,政府舍得把好地段用於保障房建設,給於都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什麼好處?潘燕青表示,這就解決了好多用工單位的用人問題,因為這部分人有住房後就比較穩定了,不會總像打遊擊飄忽不定了。“我們縣裏的經濟,工業是主攻方向之一,如果沒有這些人,工業就上不去。”

  王銀福在東溪新村的家有56平米,兩室一廳,他滿意地對採訪團的記者團説:“每個月房租不到100元,下樓還能用上各種娛樂設施。”一套房子的租金每月最少只需幾十元,這就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住戶在住上的支出,因為他們就是低收入者,平均在當地的打工月收入僅一兩千元。

  潘燕青對國際在線記者表示,下一步還是要在管理上下功夫,有了這些配套功能,如何能更完善?同時服務好社區居民,這才是最根本的。“項目都是三分建,七分管,靠的就是管理,所以我們的目標是,這裡的人儘管都是低收入者,但要讓他們住得有尊嚴。”

  據悉,因為重視管理,于都現有的十多個保障房項目都已住滿。潘燕青還透露,其實她家住的房子儘管面積大,但整體條件還沒有東溪新村小區好。“那是2001年單位的集資房。這裡的房子雖然面積小,但小區裏的綠化和光照都很好,房子的結構也很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