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談G20】G20是改善全球經濟治理的關鍵

2016-08-31 23:51:38|來源:中國網|編輯:楊玉國

  【老外談G20】G20是改善全球經濟治理的關鍵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改變,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的地位發生了關鍵性變化。然而,這些變化卻沒能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得到充分反映。這一現象反映了全球各個經濟體的結構及它們所選擇的戰略中的瑕疵。本文將分析這兩個現象相互間的聯繫。

  世界經濟的幾種趨勢

  首先我們來看全球經濟結構。表格1顯示的是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範圍內GDP和貿易在較長時間內的變化。我們選出了幾個代表關鍵性變化的年份:

  ·1989年——“華盛頓共識”出爐,這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推動的佔主導地位的發展戰略。

  ·1993年——部分國家的經濟數據得以公開

  ·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前一年

  ·2015年——最新公佈的數據

  表格1顯示,1989年到1993年之後,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迅速增加,這種趨勢在2007年以後更為明顯。

  ·以當前的匯率換算,發展中國家在全球GDP中的份額從1993年的15%上升到了2015年的35%。

  ·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發展中國家在全球GDP的份額由36%上升到了53%。

  ·發展中國家的全球貿易份額由18%上升到了31%。

  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乃至全球的位置大幅上升。

  ·以市場匯率計算,中國佔全球GDP的份額由1989年的2%上升到2015年的15%;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由4%上升到了17%。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由1%上升到了11%。

  ·以當前的匯率計算,2015年中國在發展中經濟體GDP總額中的佔到了42%,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33%,而其全球貿易的份額是35%。

【老外談G20】G20是改善全球經濟治理的關鍵

  中國的發展模式

  鋻於中國在全球發展中展現出最為成功的經濟政策,其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無疑要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推動的“華盛頓共識”更為成功。

  這一結論在表格2中有所體現。表格2不僅展示了中國的人均GDP年平均增長率,還包括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撾這三個深受中國發展策略影響的經濟體的情況。

  1993年到2015年,中國、柬埔寨、越南和老撾的人均GDP增長分別名列第一、二、三、四位。該排名未考慮一些邊緣化的案例,例如人口小于500萬或石油生産佔主導地位的國家。1989到2015年,中國、越南、老撾的人均GDP增長分列前三名。1978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超過了其他任何一個經濟體。

  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與西方的資本主義模式在消除貧困方面的成果大相徑庭。自1981年起,根據世界銀行的貧困標準,中國有7.28億人口擺脫了貧困。另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越南在相同標準下的脫貧人數也達到了3000萬。而世界的其他地方僅有1.2億左右的人口脫離貧困。

  綜上所述,世界上83%的貧困人口在中國得以脫貧,85%的人口是在社會主義國家脫貧,而在資本主義國家中擺脫貧困的人口僅有15%。

【老外談G20】G20是改善全球經濟治理的關鍵

  全球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如果正如上述事實所展示的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力壓“華盛頓共識”一籌,那麼為什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還要繼續力挺這一失敗的經濟模式呢?答案很大程度上在於當前全球經濟治理體制存在結構性的問題——儘管這些體制已不能應對上述分析的世界經濟的變化。

  這些問題在表格3中有清晰的體現。表格3對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國際復興開發銀行這一世界銀行最為重要的放貸機構的表決權份額與世界範圍內的GDP比率進行對比,並分析了三組經濟體:美國、除美國外的七國集團的其他成員國,以及最為重要的發展中經濟體——金磚五國。主要問題如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關鍵決策需要85%的多數票才能通過,而一個重要的事實是,美國佔有16.6%的表決權,這就意味著美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是唯一一個擁有否決權的國家。而在世界銀行的體系中,美國也同樣是唯一一個擁有否決權的國家。

  ·除去美國,七國集團中的其他成員國相對於它們在世界範圍內的GDP份額享受了過多的表決權。在當下的匯率中,它們的GDP份額是21.9%,而它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卻擁有24.9%的表決權。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它們僅有15.6%的全球GDP份額。這表明它們過度佔有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表決權。

  ·金磚國家作為世界最重要的新興經濟體,沒有得到應有的份額。以當前的匯率計算,它們在全球份額內的GDP比重是22.3%,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則是30.8%, 而它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表決權僅有14.2%。這主要是由於中國的表決權不足。以當前的匯率計算,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的GDP份額為14.8%,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它的份額為17.2%,而它卻僅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6.1%的表決權。

  在全球治理結構不合理的狀態下,未能給予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應有的參與度,這無疑導致了諸如“華盛頓共識”這樣失敗的發展策略繼續存在。

【老外談G20】G20是改善全球經濟治理的關鍵

  二十國集團(G20)的關鍵作用

  鋻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行的轉變需要漫長的時間,我們需要加強二十國集團的作用,貼近全球經濟治理佈局並更好地反映世界經濟的真實結構。

  回顧1989年, 那時七國集團還不是正式的決策組織,但因為其成員國的GDP份額以當前匯率計算佔全球的三分之二 (67.4%),而在世界經濟平臺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七國集團政策上的協調事實上對於世界範圍內的經濟政策的制定起到了主要作用。但是到了2015年,七國集團在世界範圍內的GDP比重跌至半數以下(46.4%),而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由1990年的47.1%滑落至2015年的31.8%。

  與七國集團日趨減弱的作用相比,二十國集團的經濟體更具有決定性。以當前匯率計算,它佔據了全球85%的GDP, 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則是80%。二十國集團成員國之間的協作將會對世界經濟政策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強化二十國集團的作用是在世界經濟的新結構下加強全球經濟政策協調和治理的關鍵步驟。(編譯:吳瑾)

  羅思義,中國網專欄作家、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前英國倫敦金融與貿易署署長。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