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張家界脫貧攻堅駛入快車道
新華網張家界9月2日電(王瑩)張家界,這個以奇峰怪石、秀麗山水著稱的旅遊城市,誰能想到三十多年前,還是老少邊窮地區。不止如此,八十多年前,這片土地還孕育出深厚的紅色基因,在波瀾壯闊的長征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現在,張家界的人民又在長征精神的激勵下,向著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夢想進軍。
圖為位於湖南張家界桑植縣的賀龍故居。新華網 王瑩 攝
紅色故土,偉大長征,開國元帥
在所有的長征故事裏,翻雪山、過草地、渡金沙江,最耳熟能詳。這些艱苦卓絕的歷史印記,刻畫著當年紅二、紅六軍團史詩般的長征歷程。當年紅二、紅六軍團集結出發踏上長征路的出發地桑植縣,也在戰火中見證了向大西南進軍的偉大時刻。不僅如此,位於湖南西北邊陲、隸屬張家界的桑植縣,也孕育出戎馬一生的開國元帥賀龍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
八十年前的桑植縣苦窮不堪,在“兩把菜刀鬧革命”起家的賀龍元帥的號召下,成為湘鄂邊、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策源地和中心地。賀龍在此領導了兩把菜刀起義、桑植起義,3000桑植兒女跟隨賀龍參加南昌起義。前前後後共有168名共和國將軍在此浴血奮戰。
圖為位於湖南張家界桑植縣的賀龍故居。新華網 王瑩 攝
這是一片紅色故土。據當地人介紹,當年追隨賀龍元帥投身革命的五千多桑植兒女,在槍林彈雨之後,活著回到故鄉的寥寥無幾。八十年後,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留在採訪團面前的是靜默的賀龍故居和當年紅二、紅六軍團長征出發的舊址。歲月的風霜讓這些遺跡染上了歷史的氣息,簡單樸素的陳設訴説著當年的千難萬險。
圖為當年紅二、紅六軍團出發長征地紀念碑。新華網 王瑩 攝
遙想1935年11月19日,在圓滿完成黨中央交付的策應任務後,紅二、紅六軍團在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的統一領導下,從桑植縣集結出發,踏上西進征程。那是一種怎樣的氣壯山河,又是怎樣的豪情壯志。長征途中,他們斬關奪隘,搶渡溧水、迴旋烏蒙山、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走過草地,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1936年10月22日在寧夏將臺堡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完成了偉大長征。
圖為當年紅二、紅六軍團軍旗。新華網 王瑩 攝
綠色家園,旅遊立市,脫貧攻堅
三十多年前,張家界還是一個相當貧困的地區,遠不是如今聞名遐邇的旅遊名城。三十多年前旅遊立市的轉折,打開了張家界全新的未來。如今,在國家統一的戰略部署下,張家界發揚長征精神,打響全面脫貧攻堅戰。
據介紹,最新統計顯示,張家界目前還有18.4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12.9%。面對這樣的脫貧現狀,張家界市沒有退縮,今年,他們給省政府簽訂了減貧責任狀:47479人減貧,146個貧困縣退出,武陵源區整區脫貧摘帽。
對於熟知張家界的人都知道,今年要實現整區脫貧摘帽的武陵源區正是張家界的核心旅遊景區。據區扶貧辦領導介紹,在旅遊開發之前,武陵源曾經是一片不毛之地,地處湘西北,又是少數民族地區,可以説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單一的産業結構和不通路、不通電、不通郵的“三不通”讓農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這些年,武陵源區把旅遊與扶貧結合起來,確定了“以旅遊為龍頭,以農業為基礎,實施旅遊帶動扶貧”的方針,一手抓旅遊開發,一手抓脫貧致富,不斷拉長産業鏈,以旅遊反哺扶貧,取得顯著成績。
今年,武陵源區在精準扶貧上繼續發力,以貧困戶利益和需求為出發點,全面實施脫貧攻堅“十項行動”,力圖通過實施“安居工程、教育培訓、醫療救助、政策兜底”4項行動實現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通過實施“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2項行動輻射貧困人口受益,通過實施“發展産業、集體經濟、生態補償、勞務輸出”4項行動促進貧困戶增收。“十項行動”全面涵蓋了貧困戶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條件相對較好的貧困戶通過1—2項行動幫扶即可脫貧,極少數條件十分差的貧困戶通過5—10項行動幫扶也可脫貧。
同時,武陵源區將精準扶貧與建設美麗鄉村相結合,依託山行水勢和田園風光,因地制宜打造出一批風景優美、環境宜人的特色鄉村,部分鄉村已轉型成為外地遊客青睞的旅遊景點,一幅嶄新的新農村畫卷逐漸鋪開。
“扶貧,既要輸血,更要造血,既要真扶貧,又要扶真貧。”武陵源區的扶貧辦領導對此深有體會。“首先,要解決他們衣食住行這些溫飽層面的貧困,接著,必須給他們拓開繼續發展的可能,各項公共事業像修路、通網等必須跟上,然後,必須給村民們找到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産業化出路,這樣村民才能有長久的脫貧可能,才能避免因各種原因引發的返貧。”
一條清晰的扶貧脫貧路呈現眼前。在旅遊帶動産業發展的思路下,武陵源區今年的脫貧摘帽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