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帕米爾高原拜火教遺址的發現可能改寫歷史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羅來安):9月4日,“2016絲綢之路—崑崙·河源道”綜合科考隊來到位於中國新疆帕米爾高原西部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對該縣距今約2500年、與拜火教早期文化起源有關的“黑白條石古墓葬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專家認為,該遺址的發現證明中國新疆作為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在亞歐大陸文明交流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突出作用,這一發現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拜火教又稱祆教、火祆教,西方學術界一般稱為瑣羅亞斯德教,流行于古代波斯、中亞,以及我國新疆等地,曾經是古代波斯的國教,也是佛教、猶太教、基督教誕生以前亞歐大陸最有影響的宗教,並對上述宗教産生了深遠影響。學術界因其在世界歷史文化上的突出貢獻而稱其為“世界第五大宗教”。
位於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曲什曼村的“黑白條石古墓葬遺址”就是一處2500年前拜火教古墓葬遺址,因地表保留有大面積錯落有致黑白石條遺跡得名。這個墓葬群是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隊在2007年發現的。據主持了墓葬群發掘和整理工作的新疆考古隊隊長巫新華博士介紹,他之前一直在做帕米爾高原的調查,但這次重大考古發現卻是源於一次偶然機會:“我在帕米爾行走從2003年開始,到現在13年多了,這期間不斷做通道和遺址的調查。帕米爾的文物相對貧瘠和單一,總沒有找到合適的。後來大概是2005年和2007年之間在這邊做調查的時候,老鄉對我説,有一個地方都是黑石頭白石頭,很有意思。我就來看,看了以後我就覺得它非常特殊,當時並沒有想到可能跟拜火教有關。”
巫新華發現,黑色和白色石子鋪設在地上,而且是放射狀,錯落開的,他認為這種狀態跟光線有關,而跟光線有關最直觀的東西就是太陽,因此推測這一墓葬可能跟早期的太陽崇拜有關係。後來通過對墓葬群取樣進行碳14測定,初步確定這是距今2500年左右的文化遺存。
經過六七年的準備,考古隊從2013年開始對這一墓葬群進行了正式發掘,整個發掘持續了2年時間。2015年,考古隊對發掘區域的工作做了一次完整的科學梳理。除了地表遺跡之外,他們還在當地發現了數百件器物,其中木質火壇和陶制火壇最為重要,另外包括黑白天珠、祭祀壇、鷹頭骨等都與早期拜火教的文化有關。
巫新華説,拜火教起源有波斯和中亞説,這一發現支持了中亞起源説,並有可能把中亞起源地定位於塔裏木盆地邊緣,甚或直接定位在帕米爾高原。儘管這一説法引起了一些爭論,但卻不斷為其後研究者們的新發現所證實。巫新華説:“經過發掘之後,我們第一期考古報告的發表和隨後學術研究文章不斷的發佈,學界從最初的驚訝、吃驚、質疑,到現在基本上採納了我們的觀點。同時這方面的研究也填補了世界鎖羅亞斯德教早期歷史文化材料和研究的空白。(這個發現)仍然會引起爭論,會引發討論。但是材料擺在這裡,已經不容回避,這是事實了,應該説這方面研究在中國學者的努力下,我們推進了一大步。”
9月4日,參加“2016絲綢之路—崑崙·河源道綜合科考”的專家一行對曲曼村拜火教遺址的發現和巫新華博士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尚衍斌認為,墓葬出土的文物,特別是木質火壇為研究西域拜火教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做歷史的我們都知道,按照傳統的説法,拜火教是起源於波斯。但是在我們中國古代文獻當中,我們會發現,在新疆的很多地區,也都有流行拜火教的記載。比方説在《梁書·高昌傳》,還有宋史裏面的一些行記。很多的文獻裏面,比如吐魯番地區,都有拜火教火祆教的記載。那麼這樣一個重要的問題提出來了:拜火教到底是波斯傳過來的呢?還是就這個地方發現的?哪個地方早一點?巫博士的發現,他的一些工作,實際上對我們這個問題做了一個很好的解説。當然這個解説還需要更多的材料,更多的學科的支撐。”
中山大學歷史文博學院教授劉文鎖認為,曲什曼村墓葬群的發掘提出了很好的問題,為研究瑣羅亞斯德教早期歷史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但是我們現在不必馬上要去得出答案:“早期拜火教跟後來中古時期從中亞、粟特九姓胡人帶到中國的,中國歷史上把它稱為祆教的要稍微區分下。瑣羅亞斯德歷史上一直傳播到現在經過了很多變化,這也是很正常的現象,一直到現在伊朗還有個瑣羅亞斯德村子。那麼在早期拜火教裏面,它有一個很重要的學術問題,就是拜火教最初創立時間是什麼,這是沒有定論的。”
劉文鎖認為,新疆發現拜火教考古遺存的意義在於:早于佛教傳入之前,古代新疆就已經形成多樣化宗教信仰,進而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基礎。這一局面與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的部落、民族人口流動和絲綢之路商貿活動是分不開的。多元文化的交融與發展也為新疆各民族帶來了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