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重溫“彝海結盟”紅色傳奇 傳承民族團結力量

2016-09-11 09:58:36|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聶崢

圖片默認標題

為紅軍長征帶路彝族同胞後人馬曉兵接受記者採訪。攝影:王濤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王濤):“每次爺爺講起那段歷史,臉上都能看到滿滿的自豪!” 38歲的馬曉兵充滿深情的回憶,而他口中的“那段歷史”就是享譽世界,被載入史冊的“彝海結盟”。

  1935年5月22日,劉伯承與彝族果基家支的首領果基小葉丹在冕寧縣彝海邊歃血為盟,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開闢了道路,為黨的民族政策的執行開拓了先例,也向世人宣告了中華民族團結的力量堅不可摧。馬曉兵的祖父沙馬馬海就是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和全過程參與者。

  在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的不遠處,馬曉兵根據祖父的回憶,向“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採訪團一行講述了這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上的重大事件:1935年5月,紅軍長征來到冕寧縣瀘沽鎮時,要強渡大渡河北上抗日,有兩條路線可供選擇。一條是從瀘沽經過越西到達漢源縣大樹堡大渡河邊,另一條是從瀘沽經過冕寧縣城,再過大橋鎮、彝海、拖烏,再到石棉縣安順場大渡河邊。

  紅軍選擇了第二條行軍路線。但是這條路也有不少困難,一是羊腸小道路難行,二是由於地方軍閥對民族地區的長期壓制,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因此,能否處理好與行軍路線沿途彝族同胞的關係,關係到紅軍能否順利通過彝區。但當時果基家支首領小葉丹等人對紅軍的來意心裏沒底。於是,就派出了精通漢語的管家沙馬爾古和畢摩沙馬馬海兄弟倆前去打探偵察。

  “紅軍不打彝民,只打官僚,紅軍和彝民是兄弟關係。”馬曉兵説,這是祖父他們第一次了解到紅軍的方略。經過好幾個來回,在兄弟倆的撮合下,雙方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後,小葉丹帶上幾名親屬和沙馬馬海、沙馬爾古到彝海邊面見劉伯承。

  馬曉兵説:“據我祖父回憶,這是劉伯承和小葉丹的首次會面,也是最成功的一次會面。就是此次見面,舉行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彝海結盟”。按照彝族的傳統宗教習慣,舉行重大的結盟儀式,必須請畢摩主持結盟的宗教儀式,才能使結盟具有權威性和神聖性。因此,我的祖父沙馬馬海和他的哥哥沙馬爾古一起主持了彝海結盟的宗教儀式。”

  “彝海結盟”後馬曉兵的祖父沙馬馬海還擔起了護送紅軍的責任。馬曉兵説,祖父在護送紅軍的時候,才深切體會紅軍互幫互助、艱苦奮鬥的精神:“祖父説長征的路艱險異常,他們即便是累到不行,也還是會去幫助自己的隊友,拉他一把……祖父總是把這些故事反復講述給後人,後人都深深地被感動。

  受祖父的影響,馬曉兵也總是以身作則,慷慨解囊。2013年石棉先後遭受了“4.20”強烈地震、“7.4”特大山洪兩場災難,馬曉兵為回隆彝族鄉在“7.4”特大山洪災害中嚴重受災的2戶彝族群眾帶頭募捐2000元,同時,他動員和組織縣域內所有家族成員為這兩家人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3萬餘元,其中現金2萬餘元。馬曉兵説:“這不僅為他們重建家園助上一臂之力,也讓‘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華傳統美德在廣大各族群眾中得到了傳承和發揚。”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