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考古學家:玻璃的缺席影響了中國的近現代科技進步

2016-09-12 01:26:08|來源:國際在線|編輯:靳松

圖片默認標題

齊東方教授在研討會上發言 攝影:黎萌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黎萌):為期兩天的2016絲綢之路“崑崙•河源道”綜合科考研討會11日在烏魯木齊閉幕。有國內知名考古專家指出,通過絲綢之路,外國已經把玻璃傳入中國,我們的古人也學習和掌握了玻璃技術,但卻沒有發揚光大,這可能最終影響了中國整個的技術進步,因為近現代科學的重要發現80%都和玻璃有關。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齊東方在研討會期間接受國際在線專訪時表示,事實上中國至少在戰國時期就已經發明瞭玻璃,通過絲綢之路外國玻璃也傳入中國,但是中國在學習它的過程中幾起幾落。一直到清代,我們雖然可以製造玻璃,但是都用在奢侈品上,而沒有用在科學技術上。

  “當我們用玻璃做鼻煙壺,或者用它來仿製玉器、瓷器的時候,西方是用它發明瞭望遠鏡和顯微鏡,這兩項發明極大地提高了人的認知能力,而且影響了人的觀念。所以我們古代玻璃的缺席可能是近現代中國科學技術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齊東方認為,就絲綢之路的角度來説,考古發現的結果是,外國的玻璃比中國的多,怎麼來的?就是越過蔥嶺來的。經過了千難萬險,這些玻璃來到了中國。因為我們這方面不發達,所以傳入的玻璃人們都當做寶貝收藏了起來。考古多是在貴族墓葬和寺院裏有發現。

  他説,我們自己發明的玻璃是鉛鋇玻璃,外國的是鈉鈣玻璃,中國發明的玻璃沒有發展起來,早期甚至後來常使用鑄造的方法,西方發明的玻璃都是吹制的。中國其實在北魏時期就掌握了吹制技術,從外國學會了,至少在隋朝時也掌握了鈉鈣玻璃原料技術,但都沒有發展起來。

  “我就在想,中國的技術不缺乏,原料當然也不缺,一旦學會了沒什麼複雜的。很可能是中國有非常發達的陶瓷,還有漆器,一般生活中不需要玻璃。玻璃作為生活器物不如瓷器,我們中國人喝茶,都是熱的,玻璃器皿容易炸裂,陶瓷就不會。所以中國社會沒有這種需求,學會了也沒有發展起來。”

  齊東方表示,絲綢之路給中國留下的最大遺憾,就是玻璃的傳入未被重視,沒有發展,而玻璃對促進現代科學技術起的作用特別大,鏡頭、燈泡、眼鏡等等,玻璃的用處太多了。古人沒有眼鏡是什麼狀態?眼鏡等於延長了人的智慧和生命,所以玻璃的發明特別偉大。

  絲綢之路的歷史就是一部東西方交流史。齊東方説,我們研究絲綢之路,別人都在説中國的輝煌,在説外來文化對我們的促進,但是歷史給我們留下的不光有經驗和輝煌,也有教訓,就是在了解和接觸過程中,你沒有仔細去認識它,最後導致了我們非常大的遺憾。

  他對國際在線記者説,所以今天我們講“一帶一路”,很重要的是要了解對方,除了了解它東西的本身,還要了解他們的觀念。“在我的觀念當中沒有什麼東方和西方,只要它是好的你就學,甚至不能因為我不需要它就不學,我們古代不就有很大的教訓了麼?你不學,怎麼知道就沒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有些弊病,太實用主義。所以要落實到“一帶一路”上,就是我們現在必須也要吸取古代絲綢之路的這種教訓。絲綢之路本身就是雙贏的,是需要相互學習的,要在文化碰撞當中促進人類共同前進。

  “我不能把整個中國近現代的落後歸結在玻璃上,但玻璃肯定是影響了中國近現代的科技進步,因為絲綢之路早已經把它傳入中國,我們也學會了,但終究沒有發展起來。”齊東方説。

  以“探尋絲路密碼•溯源中華文明”為主題2016絲綢之路綜合科考活動9月8日結束。本次科考活動旨在對崑崙以及與崑崙有密切關聯的河源文化等進行更科學的梳理分析,這也是迄今國內規模最大的一次多學科綜合田野科考。

圖片默認標題

齊東方教授(右二)在科考途中與其他專家討論問題 攝影:黎萌

 

圖片默認標題

參與本次科考的部分專家在途中查看線路圖 攝影:黎萌

圖片默認標題

本次科考途徑的新疆慕士塔格峰  攝影:黎萌

圖片默認標題

本次科考隊部分成員及媒體記者在紅其拉甫口岸合影,後排左二為齊東方教授  攝影:婁雅坤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