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鄂倫春“莫日根民間藝術團”——好獵手再出發

2016-09-12 09:24:38|來源:國際在線|編輯:鄧晨曦

  圖片默認標題

  鄂倫春傳統狍子皮服飾 劉建峰攝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劉建峰):“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裏住著勇敢的鄂倫春,一呀一匹獵馬一呀一桿槍,獐狍野鹿滿山遍野打也打不盡”,這首經典的鄂倫春民歌《高高的興安嶺》曾經風靡全國。畫面感極強的歌詞,仿佛讓人看到勇敢的鄂倫春獵手正騎著駿馬穿梭在濃密的原始森林間。然而,世代以狩獵為生的鄂倫春人早已改變了生存方式,如今,獵人的子孫們用一種新的方式保留住祖輩的生活印跡,傳承著本民族獨特的傳統和文化。

  現在這一幕經典的場景已經被搬上舞臺,二十幾個身著狍皮服飾的鄂倫春人,正在舞臺上載歌載舞。簡單的舞蹈表達,喜悅的歌聲傳遞,這正是鄂倫春民族傳統舞蹈《鬥熊舞》。

  關永剛説:“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鬥熊舞》,(鄂倫春的)獵人們打獵歸來,整個部落在慶祝,圍著篝火,跳《鬥熊舞》。”

  關永剛,一個身材壯實的中年鄂倫春漢子。他的另一個身份是莫日根民間藝術團團長。“莫日根”在鄂倫春語中是“好獵手”、“英雄”的意思。舞臺上表演《鬥熊舞》的都不是專業的舞蹈演員,他們全部來自鄂倫春自治旗古裏鄉的鄂倫春族村民。

  説到“莫日根民間藝術團”的成立,還有些偶然。2013年,鄂倫春自治旗古裏鄉要搞鄉慶,於是鄉里臨時抽了些青年人組建了一個團,準備表演一些節目。演出結束後,大家還覺得有些意猶未盡,在鄉政府的支持下。藝術團便在民政部門備了案,起名為“莫日根民間藝術團”。

  藝術團成立之就遇到了不少的困難,團員基本沒有經歷過遊獵生活,鄂倫春語言退化嚴重,很多團員都不會説鄂倫春語,更也不懂鄂倫春族民俗。所以藝術團請來了自治旗文化館的老師,一點一點教舞蹈動作,普及民俗傳統,一句一句教唱民族歌曲。鄂倫春語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所以口口相傳,面對面教授是唯一的傳播途徑。藝術團裏鄂倫春語較好的吳秀敏大姐,也就承擔起語言老師的工作,教年輕的團員講鄂倫春語、唱鄂倫春歌。

  吳秀敏説:“現在我們民族年輕人的民族語言説得都不太好,也沒有這個語言環境。所以就得慢慢教,一句一句教。”

  從排練、到演出,到巡演,莫日根已經走出了一大步。當地政府始終關注和支持莫日根民間藝術團,還給予了固定經費支持。參加公益義演活動的團員,還有補助。另外從服裝、道具的購買製作上古裏鄉也給予了幫助。古裏鄉鄉長白鵬英説:“我們在服裝,在道具,從購買、製作、原材料方面給予很大的資金支持。獵民想要製作一些獸皮、樺樹皮的製品,我們提供一些原材料。”

  如今,受莫日根民間藝術團的影響,古裏鄉很多五六歲的孩子都會用鄂倫春語演唱民歌。登上過大舞臺的莫日根民間藝術團,帶給了每個團員更多的自信心,同時也增添了一份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感。

  關永剛説:“我們莫日根藝術團不僅代表古裏鄉,我們出去演出的時候,更是代表著整個鄂倫春民族。”

  説這句話的時候,關永剛團長堅定自信。因為全國的鄂倫春族人口只有8659人,能夠登上舞臺進行鄂倫春民族歌舞表演的團體更是鳳毛麟角,莫日根民族藝術團就算是其中的一個。説到未來的發展計劃,關永剛團長表示,要繼續吸收新團員,爭取排演新的舞蹈節目。當然,莫日民間根藝術團還有更大的目標。

  關永剛説:“我們也想走出國門,讓全世界都知道我們鄂倫春,北方的遊獵民族。”

  這就是莫日根民族藝術團,他們來自大興安嶺腹地——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古裏鄉,這裡距離北京有1800多公里,是鄂倫春族世代居住的地方。27名業餘的團員,業餘時間進行排練,一個不發工資的藝術團,在傳承鄂倫春民族文化的道路上,鄂倫春的好獵手們已經勇敢地再出發。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