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國人權紀實:宜昌用生態設計理念打造地標性建築

2016-09-18 11:21:10|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圖片默認標題

磨基山公園

圖片默認標題

磨基山公園

圖片默認標題

磨基山公園

圖片默認標題

至喜長江大橋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王雨芊):宜昌有一座獨一無二的城市地標,那就是位於市中心城區長江以南的磨基山公園,磨基山與周邊綿延起伏的山脈是宜昌城市形象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是宜昌市城區最大面積的公眾開放空間,當地的百姓親切地稱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磨基山公園在設計上保持和優化了磨基山標誌性的天際線及自然植被,利用地形和地質特點創造了豐富的使用體驗,包括山腳綠道、山脊步道、山谷纜車等交通系統,還配套完善綠化、燈光及雨污水管網系統,是宜昌大城建設、生態先行的示範點。

  而提到生態先行,我們就不得不説説宜昌的至喜長江大橋。至喜長江大橋是確保三峽大壩、葛洲壩樞紐安全運行,促進宜昌新區建設和移民安穩的重要控制性節點工程,它位於中心城區,在施工過程中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是一座典型的“生態橋”。

  因為大橋位於中華鱘核心保護區的範圍內,因此為保護瀕臨滅絕的“水中活化石”,大橋採用了一跨過江的方案,在水中不設橋墩;在鋼箱梁與混凝土板之間墊了橡膠,在橋梁的支座處也設置了一些橫向縱向的阻力器,在中華鱘繁殖期間,管理方會對車輛限載限速,這些措施都減少了橋梁的震動和噪音,將對周邊居民及水中珍稀生物的影響降到了最低。同時,大橋燈管也都裝在橋的內側,通過折射來讓過往車輛看清路面,這樣避免燈光直射在江面影響中華鱘的生存。

  值得一提的是,設計方在每段箱梁的兩側都預留了凹槽,相鄰的凹槽能對接相連,形成一條管道直通引橋,使橋面上的雨污不會直接流入長江,而是通過凹槽流進城市排污管道,再經污水處理後才排放,做到了環保生態。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