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全民主體”參與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

2016-09-20 20:20:37|來源:新華網|編輯:靳松

  新華社西寧9月20日電(記者李亞光)今年4月,我國首個國家公園試點在青海三江源地區建立,探索“全民主體”的生態保護新模式。近半年來,越來越多的生態保護志願者和民間人士接踵而至,與當地牧民共同開展生態保護、參與國家公園建設,為“一江清水向東流”貢獻自己的力量。

  “全民主體”參與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

  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公認為亞洲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生態安全屏障。上世紀末,這一地區生態因人畜活動、氣候變化等因素加速退化,天然草場面積驟減、河湖開始乾涸。2005年,國家在青海省南部設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開展人工干預應急式保護。

  “10年保護逐步遏制了三江源的生態退化趨勢,在此期間政府也同時意識到,一個地區的生態恢復並不能一蹴而就。”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籌)局長李曉南説,除政府主導推動外,更需要盤活用好社會資源,鼓勵民眾長期共同參與。

  “全民主體”參與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

  近日,記者在位於黃河源頭的青海省瑪多縣扎陵湖鄉查澤村看到,十幾名騎著摩托的牧民緩慢行駛在鄉村道路上,車后座載著裝滿廢舊塑膠瓶的編織袋。扎陵湖鄉鄉長洛桑告訴記者,目前該鄉6個村都成立了生態巡護隊,總數超過200人。他們的職責包括環境保潔、記錄日誌、違法監督等,每人每月可獲得1800元工資。

  “當地牧民積極性很高,已自發貢獻出摩托50余輛、汽車10多輛及幾十匹馬,其中一些是新購置的。他們還建立了微信群,用於轉達消息、交流經驗、應對突發生態違法事件等。”洛桑説,在半年時間裏,牧民生態管護員已將不少受傷野生動物送去就醫,還成功阻止了1次草原火情的蔓延,扎陵湖附近的垃圾如今也沒了蹤影。

  “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生態保護,其效果正逐步顯現。公園試點成立以來,已有7421名牧民加入了生態保護隊伍。”李曉南説,在激發牧民積極性的同時,公園還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相關科研和保護項目。

  “全民主體”參與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

  8月,位於瀾滄江源頭的青海雜多縣舉辦首屆開放式自然觀察節,其間各地學者及民間生態保護人士共發現活躍于青藏高原的獸類10種、鳥類61種、植物93種,對其中不少物種首次進行了完整研究和記錄。有人還用手機在不足300米的距離拍攝到雪豹母子親昵的交流過程,視頻錄製時長近2小時,具有重要科研價值。

  在雜多縣年都村,政府部門還嘗試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各出資一半合作設立“人獸衝突保險基金”,為咬死牲畜的“肇事”野生動物“埋單”,補償牧民損失。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籌)生態保護處副處長彭琛説,他們還鼓勵各地企業參與公園生態保護,作為一種回報,將適當被允許在園內經營有機農牧、生態旅遊等綠色産業。

  彭琛介紹,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最終建設目標,是將這一地區打造成人與自然共贏發展、社會廣泛參與的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為全國同類地區提供借鑒。(完)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