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健身教練行業亂象起底:資格培訓考試如“買菜”

2016-09-21 13:15:22|來源:法制網|編輯:杜軍帥

  調查動機

  隨著全民健身政策的實施以及公眾對健康問題的關注,更多的人開始走進健身房。有需求就有市場,市民居住地周圍的健身房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然而,隨著健身市場越來越火爆,很多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其中被公眾反映最多的就是健身教練專業性問題。健身教練資質如何認定?如何規範和有效監管健身市場?圍繞這些問題,《法制日報》記者對北京市的健身市場展開了調查。

  每天晚上7點,來健身的會員把不大的健身房擠得滿滿噹噹,在各種器械上揮汗如雨,一名教練則在旁邊盯著會員們的動作。

  這是位於北京市北四環的一家連鎖健身房。何晶就在這家健身房健身,可是鍛鍊兩周後,何晶決定不再去這裡健身了。

  有著多年跑馬和健身經驗的何晶,在這裡沒練幾次就發現了問題。“這裡的教練不專業。”何晶很直白地告訴《法制日報》記者,“我發現很多會員的動作都是錯誤的,可是教練並沒有給他們糾正,甚至有的教練的動作都是錯的。這樣健身太危險了。”

  近年來,健身市場的火爆讓很多人嗅到了商機,不僅有隨處可見的健身房,一些健身教練培訓機構亦隨之出現。然而,無論是健身房還是教練培訓機構,其專業性均令人擔憂。

  《法制日報》記者調查了解到,這些教練培訓機構大多培訓時間短、證書含金量低,加之健身教練門檻低、資格證書沒有統一標準,導致國內健身行業教練水準參差不齊,出現健身教練資格考試亂象、缺乏監管等問題。

  健身教練資格培訓

  交錢就能通過考試

  9月19日上午,《法制日報》記者來到位於北京望京的一家健身房,該健身房處於相對繁華的地段,中等規模。記者進入健身房後發現,這裡的健身器械與傳統健身器械不同。

  店長吳皎告訴記者,這家店屬於國外加盟,與國內普通健身房走的路線有所不同,“我們所有的技術體系都是從美國引進的”。

  記者在這家健身房看到,一塊白板記錄著會員每天的訓練內容和成績,教練每天對會員集中授課,這種形式並不多見。

  對於師資力量,吳皎告訴記者,這裡教練考的都是國外頒發的證書,所有教練都要先進行技術體系所有的培訓,然後才能上崗。要想考取這種國外頒發的初級證書,只需要培訓兩天然後考試,其他時間都是自學。想要取得更高級別的證書則比較困難,首先要過英語關,其次專業訓練的考試也是實打實的。

  記者調查了解到,健身教練的資格證書主要有亞洲體適能證、國家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證、美國體適能證、CSCS體能教練證和其他一些國內健身學院頒發的證書。其中,美國國家體能協會(NSCA)的註冊體能訓練專家(CSCS)認證通過率非常低。

  目前,國內健身教練一般有兩個證書,一個是由國家體育總局職業技能中心頒發的國家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證書,另一個是亞洲體適能證。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亞洲體適能證是最容易考取的,所以大多數健身教練都有這個證書。國家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證則是國家體育局與民間機構聯合所做,其實就是民間機構借體育局的招牌而已。

  從事健身教練工作的王偉達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國家健身教練職業資格證並不是硬性指標,但是,許多健身房為了吸引會員買課,會鼓勵教練多考證,使得越來越多的教練培訓機構與健身房合作。

  這種考證的流程是,給培訓機構交納3000元至4000元左右的費用,培訓大概一週時間,然後參加考試。

  王偉達説:“這種考試很容易過,即使考不過還可以免費補考。現在的健身教練可謂供不應求,所以很多培訓機構都是收了錢就能讓你過,這樣對雙方都有好處。如果培訓半天考不過,錢就等於白交,所以只要交錢就得讓他們過。”

  在北京體育大學健身健美專業教師鮑克看來,專業的教練培訓機構並不多。很多培訓機構是想利用這個機會抓緊時間掙一筆,所以就會儘快培訓、儘快發證。

  “現在有很多證都比較有意思,比如資格證和培訓證,資格證就是通過培訓通過了考試,培訓證就是你參加了培訓。”鮑克説。

  師資力量參差不齊

  售課幾成教練主業

  記者調查了解到,目前,健身行業並沒有硬性規定必須持證才能上崗,因此,一些沒有專業背景的人通過短期培訓之後,能夠賣得出課就可以上崗。健身行業門檻過低,給了很多非專業人士進入的機會。

  健美專業學生吳磊告訴《法制日報》記者,“我們在健身房訓練的時候,經常看到很多不專業的教練員指導會員一些錯誤的動作,長此以往,會導致肌肉損傷。所謂的教練根本沒有學過系統的課程,甚至有一些健身房為了吸引會員買課,會把教練簡歷中的資質貼在墻上,各式各樣的證書都有,其實都是虛構的”。

  “事實上,很多健身房都缺專業教練員。我今年帶的健美專項畢業生有48人,選擇在健身房工作的只有4個,但是今年跟我要人的健身房卻非常多。現在健身房主要看銷售業績,不是説你技術好拿的工資就比較高,説到底,就是看怎麼替健身房賺錢,這也導致了有些比較專業的健身教練不願意選擇這行。”鮑克説,在健身房,賣課程成了教練的主業,只要課賣得多,能幫健身房賺錢,其他的都不重要。原來,每個健身房都有一個巡場教練,會通過無償給所有會員進行動作指導來吸引客戶買他的私教課。現在,教練都不願意做巡場而是更多地去賣私教課,給會員指導越來越少,除非你願意花更高的價錢去請私教。所以説,現在很多健身房教練都是朝錢看。

  何晶也告訴記者,有一次,她在鍛鍊時看到健身房的教練在接受培訓,“我仔細一聽,根本不是培訓專業知識,而是教他們怎麼賣私教課”。

  鮑克還提到,目前,國內對教練員資質沒有一個很好的評估機制,這也導致健身教練水準參差不齊。

  “現在提倡全民健身,健身市場也比較火爆,但從實際來看,每個會員都能真正受益的非常少,真正做到這些的健身房可以説是鳳毛麟角。”鮑克説。

  對於出現此類問題的原因,鮑克認為,我國並沒有專門的監管機構,健身市場基本是市場化發展。

  教練資格標準待統一

  培訓機構需加強監管

  2015年11月,國家體育總局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發佈的《2015中國健身教練職業發展報告》稱,在私教行業,入職1年至3年的“新人”中,52%的人有專業背景,其餘的48%沒有專業背景。

  國家隊健美教練、北京體育大學健身健美專業講師郭勇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專業背景主要指的是與體育有關的背景,比如體育學院的學生、體育運動專業的學生,不一定是專門的健身專業。

  除去專業背景,從不同渠道升格為教練的,手持的證書也各不相同。而目前,國家對健身教練資格還沒有統一的規範和標準。

  “我覺得健身教練資格證很難達到一個統一的標準,也很難做到有效監管。”鮑克説,體育總局人力資源中心的健身教練等級考試還算比較正規。但是要想規範和有效監管,我個人認為首先需要健身房配合,即沒有資格證不能上崗;其次,提高會員識別能力;最後,工商部門應該考核健身房有多少師資和能力,而不是有營業執照有場地就可以開健身房。

  吳皎則認為,應該從源頭即經營者入手。經營者必須先重視教練,要從各個方面去培養教練,而不是讓教練做一個銷售人員。現在很多教練到健身房後基本上都去賣課了;其次,對於教練,應該更多地看會員的評價或授課的表現,如果只是看賣了多少節課,教練本身的專業素養不會提高。另外,放開門檻沒什麼不好的,關鍵是進去之後怎麼把這些教練培養出來,這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

  郭勇認為,健身市場這些亂像是一種正常現象,所有行業都有這樣一個過程,慢慢從不成熟走向成熟,從不規範走向規範,從不專業走向專業。

  “我認為未來健身教練資格是多元化的,健身教練是一種技能,目前要強制去規範資格考試不太可能。而且,也不能説一些機構頒發的資格證就是不好的。我覺得健身教練這個職業的培訓比以前已經好太多了,以後培訓機構肯定會越來越多,最後誰能留下來是靠市場來決定。”郭勇説。(見習記者 帥標 記者 廉穎婷)

  (原標題:健身教練行業亂象起底)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