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辦案電話被當詐騙,信任困境怎麼破

2016-09-22 07:28:27|來源:京華時報|編輯:王瑞芳

  最近,“公檢法”的弟兄們都沒法好好幹活了……這樣一句近乎戲謔的調侃,卻是不少基層公檢法工作人員的心聲。由於電信詐騙案件頻發,尤其是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進行詐騙的案件成了“重災區”,人們紛紛提高了警惕,只要接到自稱是公檢法的電話,往往選擇一律挂斷,這讓調查取證等正常工作難以進行。

  不僅限於此,根據《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的調查,電信詐騙高發之下,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領域,都存在被誤以為是詐騙電話而無辜“躺槍”的情形。例如,快遞員因為用了174號段的電話被拉黑,導致冰激淩月餅都化了;北大清華的招生電話,險被狀元考生錯過;有人誤把紅十字會電話當成詐騙電話,錯過了捐獻造血幹細胞救人性命的機會……

  與被詐騙到傾家蕩産的案例相比,這些“誤把李逵當李鬼”的情節,可能並沒有那麼多悲情的元素,甚至看起來有些搞笑。可是,一旦停下來反思這種“過度”警惕,動不動就“拉黑”陌生電話號碼的心理,背後映射出的,卻是社會信任被拉掉了“底褲”。

  從“徐玉玉案”開始,人們意識到電信詐騙,不僅僅涉及受害人財物損失、監管職能部門的失職,更映照出社會互信的大環境,正在一點點被蠶食。與鄉土中國時代的“熟人社會”相比,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鄰人開門不相識”的情況越來越常見,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陌生人社會。在這樣一個社會體系中,人與人之間保持一份必要的信任,是社會得以高效運轉的前提。

  《新週刊》雜誌公佈的2016中國信任報告中提到,“社會複雜,人心險惡,安全感匱乏,人們本能保守地傾向於不信任的初始態度。信任危機帶來的社會心理恐慌是中國人幸福感與安全感喪失的根源之一。”類似“一律挂斷公檢法電話”之類的防騙招數,正是緣于對社會失信現狀的無可奈何。由於缺乏對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信任,人們往往只能選擇最簡單粗暴的拒絕。如果良善柔軟的心靈,被一騙再騙而得不到及時的修復,註定只能慢慢長上厚厚的硬繭。

  近期的好幾個案例都説明,電信詐騙雖然十分猖獗,但對其的治理卻並非束手無策。從“徐玉玉案”的火速告破、嫌疑人全部落網等等可以看出,只要公安機關迅速響應,集中力量儘快打擊,就能從一定程度上遏制當前蔓延的詐騙亂象。然而,受困于電信詐騙副作用的公檢法電話無人敢接聽、某地某號段號碼被全國人民拉黑的現象,卻不是朝夕之間就能夠解決的。正所謂人心倒了難扶,重構社會互信的環境,需要你我他共同的努力,更需要相關政府部門主動扛起責任,保持對電信詐騙有案必破、重拳整治的魄力和常抓不懈的耐力。(文瀾)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