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任組長,深改組夙興夜寐1000天
中國共産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工業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1978年11月,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語重心長地發出疾呼。這樣的判斷,現在聽來,依然振聾發聵。
從此,中國正式開啟了激蕩五洲、震撼世界的偉大變革。
如今,改革進入深水區,改革邁入新時代。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接力改革大業。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果敢抉擇,指引改革的方向。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成立由習近平總書記擔任組長,李克強、劉雲山、張高麗擔任副組長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以下簡稱“中央深改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2016年9月24日,中央深改組成立1000天。
1000天,高瞻遠矚,統攬全局,指明方向。
1000天,萬水千山,風雲激蕩,風景正好。
1000天,千家萬戶,國計民生,民心可鑒。
運籌帷幄 統攬全局
引領全面深化改革穩步前行
這三年,1000天,中央深改組先後召開27次會議,全面佈局改革,發出動員號令。
一組數字能説明問題。記者梳理髮現,中央深改組成立以來,共召開了27次會議,審議了162份改革文件,平均每6天審議一件,力度之大,步調之快,世人矚目。
深入改革的肌理,僅以數字又不足以説明問題。中國改革有多難?正如有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所説,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改革循著從易到難、從局部到全局、從增量到存量的順序展開。今天的改革,遇到的困難就像一筐螃蟹,抓起一個又牽起另一個,必須全面啟動;涉及的利益關係錯綜複雜、環環相扣,需要頂層設計。
“全面深化改革頭3年是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的3年。”理清改革的“聯絡圖”和“關係網”;定目標、列清單,明責任,強設計、促落地;開展“三督三察”,防止改革“中梗阻”,走好改革“最後一公里”……
這三年,1000天,以習近平總書記為組長的中央深改組,瞄準關鍵點,制定路線圖,推動改革再起步!
縱觀世界,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奏響的時代強音,放在全球視野下也同樣具有震撼力和影響力,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國內外專家學者紛紛表示,中國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豐碩成果,三年來不斷給世界驚喜,厚重的成績單特別讓人“提氣”。
“全面深化改革實施進展順利,各領域標誌性、支柱性改革任務基本上已經推出,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主體框架正在逐步確立。”今年8月,中央深改組第二十七次會議評價了全面深改這三年的進展,也透露了中國全面深改“時間表”。
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經濟發展 提質增效
40份文件牽住“牛鼻子”
世界經濟,風雲變幻。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
當前的中國,雖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面臨的形勢仍十分微妙複雜。
從國際形勢看,全球經濟還未完全從上一輪危機陰霾中走出,地緣政治風險給世界經濟帶來不確定因素……
放眼國內,經過長期快速發展,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的硬約束不斷強化,勞動力、土地、能源等傳統競爭優勢減弱,經濟發展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的新常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更為迫切。
經濟“新常態”下穩增長,解決經濟發展動力問題是當務之急。在中央深改組第二十五次會議上,習近平指出,要增強改革定力,聚集改革資源,激發創新活力。
牽牛要牽牛鼻子。“新常態”下發展經濟,調結構是關鍵。習近平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逢其時。在中央深改組第二十三次會議上,習近平指出,要注重從體制機制創新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
適應新常態,貫徹新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書記為經濟領域深改劃出了一條清晰的路線。
改革同樣為世界帶來機遇。“中國的改革擴大了內需,帶動了其他國家相關産業的發展,也提供了更多機遇和就業崗位,為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進一步增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繫。”巴基斯坦伊斯蘭堡政策研究所所長哈立德·拉赫曼説,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反映了如今各國的發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中國一直秉承互利互惠的理念,積極幫助其他國家共同發展,努力打造命運共同體,贏得國際社會的好評。
改革路線既明,中央步履堅定。近三年來,中央深改組共審議了40份經濟領域改革文件,成為經濟領域深改的“提質機”、“加速器”。
——經濟轉動力、調結構,需要供給側改革與創新雙輪驅動。11份文件聚焦於此。在中央深改組第二十四次會議上,習近平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是一場改革,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為提高供給品質激發內生動力、營造外部環境。會議更是審議通過了《各地區以改革舉措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情況》。
——簡政放權,以市場的內在潛力激發經濟的活力。5份文件為此搭臺唱戲,價格改革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是其重點。中央深改組第十六次會議和第二十二次會議先後審議通過了《關於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和《關於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在簡政放權重點領域搭梁建屋。
——自貿區建設,以點帶面,是全面深改加速落地的“試驗田”。與之相關的2份文件大力推進。中央深改組第六次會議和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進展和可複製改革試點經驗的推廣意見》與《關於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若干意見》,自貿區建設欣欣向榮。
——國企改革,是經濟領域全面深改的“老大難”。2015年,是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年”,4次深改會議均提及國企改革,5份相關領域改革文件先後審議通過。
——明確改革重點的同時,其他經濟改革也有條不紊。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續推進,6份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文件先後通過。
針對最新的8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表示,8月份的經濟運行確實有積極的變化,這也充分説明今年以來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的態勢繼續保持,尤其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政策的作用下,市場關係、供求關係、經濟結構、發展品質都有所改善,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7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寧夏調研考察。這是7月18日下午,習近平在固原市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考察脫貧攻堅工作。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托底民生 補齊短板
47份文件助力民眾更有獲得感
人民群眾的感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驗金石。“補短板”,“督成效”,使民眾更有“獲得感”。
“讓群眾來打分,看改革是否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是否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獲得感。”習近平在中央深改組第二十六次會議上這樣説。
在習近平眼中,扶貧攻堅事關民生安穩,是全面深改的最大“短板”。“要舉全國之力,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發出了脫貧攻堅總號令。
自2012年以來,45次國內考察,扶貧脫貧成為習近平赴各地調研的一大主題。早在中央深改組第一次會議文件中,習近平就強調“抓調研”,“盡可能多聽一聽基層和一線的聲音,盡可能多接觸第一手材料,做到重要情況心中有數”。在考察中,他多次強調,消除貧困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扶貧工作要精準、要長效、要堅定。
生態保護,是以人為本的關鍵所在。12份文件持續發力,守護“青山綠水”。在中央深改組第十四次會議上,習近平強調,在當前階段,要“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提出改革任務和舉措,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9份文件為教育改革添磚加瓦。習近平在中央深改組第四次會議中指出,“必須通過深化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選拔水準,適應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在中央深改組第二十四次會議中,他還要求在工作中要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都有機會接受公平、有品質的義務教育。
近三年來,中央深改組會議共審議了47份涉及社會事業、民生發展的文件,為扶貧脫貧、生態保護、教育改革等短板領域助力。
破藩籬,促公平,民生改革強調共建共享。“打破制度藩籬、促進公平正義,發展更加強調共享、強調獲得感,這些理念和政策的落實,讓普通百姓更多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成果。”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説。
謀全局,共發展,凝聚各界共識實現中國夢。就改革取得的民生成果,巴基斯坦伊斯蘭堡政策研究所所長哈立德·拉赫曼認為,沒有改革,中國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發展成果,深化改革是為了實現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有利於加強社會各界的凝聚力,更好地實現中國夢。
實踐中,在“精準扶貧”理念的助力下,扶貧攻堅大步向前。《關於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的意見》、《貧困地區水電礦産資源開發資産收益扶貧改革試點方案》、《脫貧攻堅責任制實施辦法》等專項脫貧攻堅文件應運出爐。在農村土地制度、教育公平、醫療保障等方向上,助力扶貧脫貧的制度文件也不斷涌現。
在生態保護方面,中央深改組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從督查、監測和追責三個維度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央深改組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雲南與山西先後出臺實施方案,保護綠水青山,彌補歷史欠賬。中央深改組第二十七次會議通過了《重點生態功能區産業準入負面清單編制實施辦法》等辦法,為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生態保護提供制度保障。
在教育改革方面,以《關於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為代表的9部教育改革文件則飽含了社會對下一代的殷切期待。中央深改組第四次會議審議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隨後1個月之內國務院發佈實施意見,促進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選拔水準。中央深改組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了《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作專項督導辦法》,強調要促進教育公平,落實政府主體責任。中央深改組第十九次會議通過的《關於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則強調,教育對外開放,要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提升教育對外開放品質和水準。
2014年9月5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週年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謝環馳攝
織牢“法網” 捍衛法治威嚴
34份文件護航司法公正
“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2014年,習近平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這樣評價中國的改革。涉險灘,動奶酪,迎難而上,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強調,“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引領和規範作用”。司法公正,是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的首要保障。
實現依法治國,才能真正保障人民民主,破除以權代法、以言代法。在全國人大成立60週年時,習近平表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讓改革有法可依,依法推進改革,科學立法是重要環節。在中央深改組第六次會議上,習近平強調,要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需要”、“實踐證明有效的及時升為法律”、“需先行先試的按照法定程式授權”、“不適應改革要求的及時修改和廢止”。
改革中國的法治體系,在國外專家看來“非常積極”。韓國湖西大學中國研究室教授全家霖表示,在談到國家發展和治國理政時,法治都是首要的基本前提之一。當今的中國已迅速崛起為全球最重要的兩個國家之一,通過依法治國使國家行為正當化、和睦化,這將為中國在國際社會上樹立良好的大國形象發揮積極作用。
回首峰巒入莽蒼。在實踐中,司法體制改革是全面深改的“骨幹工程”。長期以來,受多種因素影響,司法不公、冤假錯案、司法腐敗等問題突出。深改三年,司法體制改革以加強權力監督制約為重點,成效卓然。34份司法體制改革文件,18次深改會議中提及司法體制改革議題,其中4次會議審議通過相關文件多達3份。在司法體制改革的推動下,依法治國制度網愈織愈密。
為保持司法獨立性,以《關於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和《深化人民監督員制度改革方案》為代表的6份文件先後審議通過。2015年,兩辦印發《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制定了司法機關對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等制度。與之對應,中央政法委印發《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責任追究規定》,為司法機關內部人員干預司法行為劃定責任紅線,確保司法人員依法獨立公正辦案。
為落實司法責任制,今年4月18日,深改小組審議通過《保護司法人員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的規定》,以構築完善的保護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的制度保障。中央深改組第26次會議通過了4份相關文件,明確司法人員的權責。“司法責任制這個‘牛鼻子’對法官責任擔當、法院公正司法、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都有巨大牽引作用。”吉林高院常務副院長李成林這樣評價。
2015年1月,第一、二巡迴法庭先後掛牌,司法改革增添新維度。為實踐司法新思路,中央深改組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試點方案》和《設立跨行政區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試點方案》,完善派駐監督和巡視制度。
2016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等出席大會。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黨要管黨 全面從嚴治黨
17份文件保障真管真嚴
改革的航船戰勝險阻、破浪前行,中國共産黨是強大的引擎與支撐。在全面從嚴治黨的行進路上,築牢根基正當時。
今年7月8日,《中國共産黨問責條例》頒佈施行,全面從嚴治黨再添一大“利器”,讓“鐵規”發力生威。2016年上半年,各地區各部門對履行“兩個責任”不力問題共計問責7600余人。
深化黨的建設制度和紀檢體制改革,這只是中央深改組出臺的“硬招實招”的其中一項。記者統計發現,中央深改組成立以來,審議通過及印發的涉及反腐與黨建文件至少達到17份,為全面從嚴治黨立梁架柱。
加強組織建設,健全黨內法規;立起紀律規矩,層層落實責任;深化反腐鬥爭,從嚴管理幹部……一系列措施在猛藥去疴的同時著力固本強基,促使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持續發力,黨風廉政建設和作風建設立改立行。
砥礪築基,接力前行。全面從嚴治黨正處於從治標為主走向標本兼治的重要節點。
2015年12月,上海。
一份上海市委的總結材料上報中央——截至2015年10月底,整體規範工作基本完成,共對182名領導幹部進行了規範。112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已退出經商辦企業活動;10人調整現任職務;1人辭去現任職務……這些數字顯示,經過半年多試點,上海市規範領導幹部親屬經商辦企業行為的改革已開始收效。
2016年3月,河北。
一輛輛車上噴“公務用車”字樣的黑色轎車進入人們視野。3月28日,河北省邯鄲市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正式啟動保留車輛標識涂裝工作,方便接受社會公眾監督。
一南一北,兩個看上去互不相關的案例,背後卻有著一條相同的線索。這條線索,就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嚴治黨不斷升級的舉措。
動真格,是讓從嚴治黨這一“利器”發威的關鍵所在。以巡視為例。今年7月初,中央第十輪巡視開始陸續進駐國務院參事室、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社保基金會等單位,同時對天津、江西、河南、湖北等4個省市進行“回頭看”。中央巡視組始終堅持動真格,不斷擴大巡視的威懾性,併為完善巡視制度進行了探索。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2015年2月,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指出,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僥倖,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沒有免罪的“丹書鐵券”,也沒有“鐵帽子王”。這也再次印證,制度的執行沒有例外,制度成為硬約束而不是“橡皮筋”。
制度的籠子越扎越緊,“任性的權力”被一條條紅線綁住。從八項規定到六項禁令,從厲行節約、反對浪費“1+20”制度建設框架到廉潔自律準則和紀律處分條例的頒布實施,梳理髮現,近三年來,中央出臺或修訂的黨內法規共54部,一系列具有標誌性、關鍵性、引領性的法規制度陸續出臺,呈現“板塊式”前進的良好態勢。
“立規矩”也推動了黨的作風和紀律建設。7份相關文件在深改會議上先後審議通過,監控黨風黨紀,守護清明政治生態。另外,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等一系列實踐也如火如荼,再次表明:作風建設貫穿始終。以作風建設開局起步,把抓作風作為“先手棋”,一子落、滿盤活。
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作風建設,習近平反復強調:“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我們不舒服一點、不自在一點,老百姓的舒服度就好一點、滿意度就高一點,對我們的感覺就好一點。”“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
對於中國反腐行動這場“持久戰”,國外媒體和專家肯定和支持中國政府的做法,對中國政府的反腐努力予以高度評價。美國《華爾街日報》援引華盛頓智庫歐亞集團的一篇分析報告認為,中國的反腐行動不會很快結束,且從長期來看,反腐對中國的經濟有積極意義。
巴基斯坦可持續發展政策研究所主任薩利姆·卡爾吉説,中國通過打擊和預防腐敗快速提升政府的廉潔性,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傑出的反腐實踐,這增加了世界對中國的信任。
回望過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三十多年,中國的發展正一步步印證習近平作出的重要論斷:“發展依然是當代中國第一要務,中國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改革”。
展望前方,從上世紀80年代的春風吹動,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深水區攻堅,全面深化改革繼往開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快馬加鞭未下鞍”,“涉險灘”、“啃硬骨”,攻堅克難,不斷開創新局面,必將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