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陜西農村面源污染“三個嚴重” 基礎設施建設滯後

2016-09-26 02:07:15|來源:經濟參考報|編輯:楊玉國

  原標題:陜西農村面源污染“三個嚴重” 基礎設施建設滯後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業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村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陜西省政協圍繞推進農村面源污染問題治理進行的調研顯示,當前農村面源污染現狀不容樂觀。對此,有關專家建議在加強治理工作宣教力度、提高農村居民環保意識的同時,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大投入力度,提升農村治污設施水準,落實治理主體責任,量化目標考核標準,打好農村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組合拳”。

  農村面源污染“三個嚴重”

  農村面源污染,是指農村生活、農業生産活動中産生的污染物引起的環境污染。前不久,陜西省政協提案委員會與民建陜西省委員會組成聯合調研組,圍繞推進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問題到寶雞、渭南、商洛,深入6個縣(市)13個鄉鎮(村)開展專題調研。

  調研組認為,當前陜西農村面源污染治理,以正在全面開展的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為突破口,積極施策應對,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現狀仍不容樂觀,總體表現為“三個嚴重”:

  一是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污染嚴重。鎮村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後,河道、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問題突出,一些地方“垃圾圍村”、“污水橫流”現象時有發生。

  二是種植業中化肥、農藥、地膜、秸稈帶來的污染嚴重。過量的化肥、農藥、地膜在土壤和水體中大量殘留,成為影響農業現代化、可持續發展和食品安全的嚴重問題;秸稈就地焚燒造成空氣污染,廢棄秸稈在田溝或河道中腐爛,其有機物進入水體造成污染。

  三是畜禽養殖業污染環境嚴重。目前全省有35%左右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沒有配套的污染治理措施,非規模化畜禽養殖戶沒有任何污染處理措施,對區域空氣、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嚴重污染。

  污染治理管理機制亟須完善

  據介紹,目前陜西省在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有以下幾點:

  首先,農村居民整體受傳統習慣和觀念影響較深,對面源污染危害性認識不足,在農業生産中盲目追求作物高産和經濟效益,濫施濫用農藥、化肥、地膜,生産、生活廢棄物隨意丟棄、污水直排河流水塘,這是導致農村面源污染的最重要原因。

  其次,農村面源污染治理面廣、量大、成本高,市縣財力有限,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業上,對農村環保投入偏少,嚴重滯後的基礎設施建設與日益加大的污染負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治理還只停留在示範點上,導致農村面源污染加劇。

  最後,縣級環保、建設、農業等職能部門在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中各自為政,治理工作中推諉、扯皮、掣肘現象時有發生,監管、責任、投入、政策措施等保障機制不完善,影響治理工作一體化全域推進。鎮、村兩級作為治理主體,職責不明,治理工作的最後一公里尚未打通。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教授張保軍認為,相關職能部門和農業一線農業面源污染防控人才缺乏問題也應引起重視。據調查,從事農業面源污染的非專業人員比重較大,使得現有的技術難以全面實施,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農業面源污染的預警及應對人才匱乏,難以有效持續地防控農業面源污染。

  推進治理需綜合施策

  對於農村面源污染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在陜西省政協日前舉行的關於“推進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月度協商座談會上,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推進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應綜合施策。

  加強治理工作宣教力度,提高農村居民環保意識。充分利用互聯網、廣播、電視和科普讀物等媒體,普及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知識,提高廣大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加強治理技術宣傳推廣,提高農村居民的參與意識。

  推進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防治農村生活面源污染。住建部門應抓好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工程,推廣清潔能源,建設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使農村人畜糞便、生活垃圾和污水達到無害化處理。

  推廣農業清潔生産技術,防治種植養殖業面源污染。農業部門應積極推廣科學施肥技術,合理施用化肥;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減少農藥使用;實驗示範農用地膜,防治白色污染;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杜絕焚燒污染;推行農牧結合和生態養殖模式,合理佈局養殖場區;推廣畜禽廢棄物綜合利用,加強糞污處理設施建設。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升農村治污設施水準。各級政府在“十三五”專項規劃中,明確區域污染治理重點,對面源污染治理項目安排予以傾斜,加大財政扶持資金投入力度,引導吸納社會資本參與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形成穩定有效的資金投入機制,確保各類農村污染防治設施有效有序運轉。

  落實治理主體責任,量化目標考核標準。理順部門職責,明確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的牽頭單位和牽頭領導,加強治理工作統籌協調;充分發揮鎮村主體作用,將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列為鄉鎮黨委、政府的工作重點之一;整合各類污染源治理管理辦法,制定綜合性的《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管理辦法》,明晰指標體系,量化考核標準,規範獎懲措施。

  陜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方蘭認為,在治理農村面源污染時,應創新農村環境管理機制。一是完善政策法規,將涉農的有關部門聯合起來,建立農業、環境和經濟等諸方面多目標的一體化責權利協調機制。二是建立農村生態補償機制,對控制面源污染有成效的地區、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對污染嚴重的排污單位給予經濟制裁,促使其減少排放。

  陜西省科技廳副廳長許春霞建議,應建立化肥面源污染監測防控體系。建立化肥統一的生産、銷售、使用檔案資料,有效實施農業生産全過程的管理監控。開展針對不同土壤類型及主栽作物的配方肥料研究與開發,政府對該類新産品的研究、開發和推廣給予適當補貼。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教授張保軍認為,在應對農業面源污染方面,只要制定科學的防控規劃並付諸實施,構建可行的監管機制並得以運行,研發適用的防控技術並用於實踐,組成富有成效的人才隊伍,就一定能夠有效防控農業面源污染。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