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六部門通告治理詐騙“重災區” ATM轉賬24小時後方到賬

2016-09-27 17:12:59|來源:新華社|編輯:谷士欣

  新華社北京9月27日專電(記者 吳雨)隨著銀行加大對櫃面電信網絡詐騙匯款的甄別力度,不法分子又瞄準了自助渠道,ATM則成為電信網絡詐騙轉賬的“重災區”。今年8月遭遇電信詐騙猝死的山東考生徐玉玉,就是被不法分子誘使在櫃員機上操作匯款的。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防範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通告》提出,自12月1日起,個人通過銀行自助櫃員機向非同名賬戶轉賬,資金24小時後到賬。

  工行外部欺詐風險管理處處長馬旭東介紹,從2013年至今年8月,工行通過外部欺詐風險信息系統攔截ATM等自助終端渠道電信網絡詐騙33023起,佔所有渠道的32.94%;涉及金額2.84億元,佔比19.35%。

  “此次通告有助於降低電信詐騙造成的損失,有利於保護老百姓資金安全。”恒豐銀行研究院執行院長董希淼認為,在目前電信詐騙高發、普通老百姓防範意識不足的情況下,ATM渠道轉賬延遲到賬的做法非常具有針對性,24小時給受騙人報案、公安機關和銀行阻截資金留出了“黃金時間”。

  儘管資金24時後到賬能幫助受騙人“亡羊補牢”,但也有不同聲音,認為這樣會大大降低金融效率,畢竟大部分ATM轉賬還是正常業務。

  董希淼認為,金融效率與金融安全在特定階段要有所取捨。“目前延遲到賬只是針對ATM渠道轉賬,通過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第三方支付等渠道的轉賬並不受此約束,對大部分人而言影響較小。在兼顧金融效率方面,監管機構是做過考量的。”

  業內人士指出,這種延遲到賬的做法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隨著相關部門聯合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力度加大,在有效遏制蔓延勢頭後,未來這一限制或許會有所放鬆。

  其實,24小時後到賬終歸是治標之術,而非治本之策。一家國內商業銀行人士表示,一方面,ATM匯款單筆和每日匯款有限額,資金保護的力度有限;另一方面,電信詐騙通過網絡渠道轉賬的筆數和交易量正在大幅攀升,需要出臺有力措施加以防範。

  工行數據顯示,截至8月末,通過外部欺詐風險信息系統,工行攔截網銀、手機銀行等渠道攔截電信網絡詐騙58311起,佔比已遠超ATM等自助渠道,達到58.17%;涉及金額9.12億元,佔比62.14%。

  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對金融機構而言,打擊電信網絡詐騙不能靠犧牲金融時效來解決,應該更注重利用大數據。這需要相關部門聯手壯大電信網絡詐騙的黑名單庫,便於銀行事先對賬戶進行防欺詐風險審核。

  近年來,工行、建行等多家商業銀行都開始啟用大數據防範電信網絡詐騙,整合公安部刑事犯罪偵查局、金融同業、司法部門乃至一線員工提供的各類風險客戶數據,搭建外部欺詐風險信息系統。“但目前能夠投入資金建設外部欺詐風險系統的金融機構還較少,需要更多的金融機構參與進來,進一步拓展大數據合作。”郭田勇説。

  董希淼認為,打擊電信詐騙案件的關鍵還是要加強個人信息的保護,應建立大數據産品在個人信息和隱私安全方面的國家標準,通過加強政府監管,加大對侵害個人隱私行為的打擊力度。

  專家提醒,在加強政策監管的同時,老百姓要提升對信息保護和防範詐騙的意識,不輕易匯款是防範電信詐騙的“底線”。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