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央行首次發聲為P2P正名 行業進入良幣驅逐劣幣時代

2016-09-28 15:22:4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鄧晨曦

  9月,央行在全國範圍內發起“金融知識普及月”活動。與往年不同的是,在今年的活動中,央行第一次為P2P正名,並首次公開普及P2P網貸知識。同時央行還指出,合規經營的P2P網貸平臺應當予以支持和鼓勵。

  中國銀行行長周小川此前曾表示,應鼓勵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為P2P網貸發展預留創新空間。而央行首次為P2P網貸正名,更是給了業內從業者極大的信心和鼓舞。從國務院、銀監會多次表態對P2P表示肯定,到8月份四部委聯合發佈的《網絡借貸信息仲介機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的落地,都可以看出,中央正在有步驟地為P2P正名,以鼓勵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推進互聯網金融國家戰略。

  抱財網聯合創始人張志威在出席互金行業“監管細則解讀座談會”時表示,《暫行辦法》的出臺,讓P2P行業正式擁有了合法身份。隨著行業政策的公佈和落實、各項配套制度的陸續出臺,“良幣驅逐劣幣”的行業大勢終於到來。

  P2P網貸平臺從出生起便伴隨著人們的質疑和批判,尤其是最近年來發生的幾起平臺跑路事件,讓廣大投資者對P2P平臺更加的抵觸和不信任。任何新事物的出現成長,必然要經歷一個曲折發展的過程。從網貸發展初期的一擁而上,到目前暫行辦法落地,期間經歷了平臺跑路、兌付危機、業務轉型等諸多不利因素的挑戰。

  “股市發展到現在,經歷過一個投資者教育和市場逐漸成熟的過程。”張志威認為,P2P領域的規範與成熟同樣也要經歷類似的過程。P2P平臺發展至今,大眾投資理財的習慣已經逐步養成,合格投資人越來越多,投資者的經驗和專業性也在整體提升,隨著政府、行業的監管加強,“良幣驅逐劣幣”將成為必然的趨勢和結果。

  張志威指出,網貸市場曾經因需求空間巨大、行業信息不對稱、部分企業動機不純、法律不健全等多種原因導致“劣幣”的存在,這也是新興行業發展必然經歷的過程,但是隨著監管的洗禮以及市場機制的優勝劣汰,“劣幣”自會淡出舞臺。金融行業是信用為先的行業,必須接受監管,劣幣式經營必然産生自損。企業只要保證合法合規經營、充分理解政策邊界、不斷加強信息披露等,便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壓縮“劣幣”的市場存在空間。

  那麼投資者該如何判斷這些“劣幣”?央行在宣傳冊中為大眾提供了識別高風險P2P的六大維度,分別是:平臺證照是否弄虛作假、平臺是否自行擔保、平臺有無銀行資金存管、平臺利息是否超高、平臺是否發大量秒標快速圈錢和平臺對借款人或資金流向是否清晰披露。廣大投資者在理財投資時需謹慎判斷與辨別。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8月底,全國正常運營網貸平臺數量為2235家,累計帶還餘額規模達到6800億,可見整個行業正在伴隨著考驗砥礪前行。張志威表示,互聯網金融是一場馬拉松,傳統互聯網“快魚吃慢魚”的原則並不適用於互聯網金融,只有規範健康的平臺才會有更長遠的發展。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