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自治區——把準政策尺度 健全工作機制 切實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把準政策尺度 健全工作機制
切實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廣西集“老、少、邊、山、庫”于一體,到2015年底仍有452萬貧困人口,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為加快貧困人口脫貧步伐,我區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在六個“精準”上下功夫,努力探索“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100萬貧困人口的可行途徑。
一、工作推進情況
“十三五”時期,我區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萬人,其中2016年搬遷30萬人。目前已制定出臺《脫貧攻堅移民搬遷實施方案》、《資金籌措使用方案》、《易地扶貧搬遷若干問題解答(一、二)》等政策措施,印發了全區易地扶貧搬遷“十三五”規劃,2016年計劃已落實到戶到人,已全部承接撥付2016年度長期貼息貸款105億元、專項建設基金15億元、地方債30億元;2016年度建設項目424個,截至目前已開工建設289個,開工率達77%,計劃投資219.83億元,已完成投資46.78億元,投資完成率21.28%,完成搬遷入住1.73萬人。
二、主要工作做法
(一)強化工作推進機制。自治區、市黨政分管領導、縣級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發展改革部門負責統籌協調、組織推進,整合自治區水庫移民局行使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職能,其他相關部門合力統籌推進,形成三級聯動、部門配合的齊抓共管格局。同時,建立督查和考核制度,推動縣為主體抓好落實。
(二)細緻籌謀搬遷計劃。組織25萬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進村入戶宣傳發動,開展多次摸底動員,組織完成勾選100萬建檔立卡搬遷對象工作,對年度計劃落實到戶到人。同時,允許各地根據實際需要對年度計劃落實到戶到人作適當調整,確保計劃可行。
(三)合理確定籌資方案。採取省級“統貸統還”模式,率先在全國組建首個省級投融資主體——廣西農投集團,根據政府購買服務協議進行融資,向項目縣項目公司撥付資金,簽訂六方協議、出臺專項融資資金管理辦法。截至8月20日已率先全部完成撥付融資資金150億元。同時,出臺政策措施鼓勵各地整合部門涉農、扶貧資金,提高財政投入等資源支持項目建設,出臺政策最大限度減免相關稅費。對搬遷農戶實行區域和縣域差異化住房補助標準。根據貧困程度對全區分一、二、三類地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住房基準補助標準分別不低於2.4萬元、2.1萬元、1.9萬元。同時,在不低於基準補助標準下給各縣留下彈性空間,自主確定基準補助標準,並將搬遷對象按一般、中等、特別、極度貧困四種情形自主進行分檔補助。鼓勵舊房拆除、復墾,政府籌措資金給予每戶2萬元獎勵。
(四)建立多元安置方式。一是因人制宜,分類搬遷。對有勞動力且有轉變就業方向或創業意願的貧困戶,引導其進縣城、進園區、進集鎮安置;長期立足農村發展意願或勞動力相對較弱的貧困戶,引導其進中心村或就近安置。二是因地制宜,梯度安置。依託縣城、産業園、重點鎮、旅遊景區、中心村實施梯度安置,滿足不同搬遷對象需求。三是因戶制宜,劃定紅線。按照“保障基本”原則,劃定人均住房建設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戶均宅基地佔地面積不超過80平方米的政策紅線。
(五)開拓脫貧發展路徑。一是提高農戶資産性收益。支持遷出地土地、山林、宅基地直接流轉或折股量化到戶,就地發展産業或物業經濟;將移民安置點商鋪等營利性物業折股量化到戶,推行物業合作社;將上級補助資金或貧困農戶小額信貸折股量化到戶後入股龍頭企業、合作社,移民按股分紅。二是在安置點周邊佈局産業園區,引導和支持搬遷移民通過就業、創業增加收入。三是建立健全縣、鄉、村和就業用工單位四級信息網絡,提供公益性崗位,免費提供技能、創業培訓,確保搬遷農戶至少有一人實現穩定就業。
(六)探索建立社保體制。著眼于解除農戶搬遷以後社會保障之憂,對集中安置點引進社區化管理,完善遷入地教育、養老、醫療衛生、戶籍、最低生活保障機制,確保農戶搬遷無後顧之憂。(廣西自治區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