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名人中國行:從坎兒井到現代化灌溉系統
“絲路名人中國行”一行抵達瑪納斯,走訪現代化灌溉區 攝影:蒲東峰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李天勝 王馨 劉文俊 甄明):28日,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發起組織的“絲路名人中國行”活動一行抵達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瑪納斯縣。在新疆,坎兒井這項傳統的工程千百年來被用於水的運輸和農田的灌溉,而如今,一種新型的灌溉方式正在瑪納斯造福當下的新疆人民。
在水資源匱乏的新疆,從高山融雪流淌下的河流養育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的坎兒井,是一種修築于地下的溝渠,由於避免了水份在運輸過程中的蒸發,在新疆東部得到廣泛應用。僅在吐魯番,坎兒井就達5000多公里。瑪納斯位於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古代絲綢之路的驛站,以盛産碧玉聞名天下。 和新疆的絕大多數地方一樣,瑪納斯水資源並不豐富。對此,塔西河流域管理處副處長韓斌介紹説:“我們的雨量很少,降水量一年只有150毫米左右,但蒸發量卻在1500毫米到1800毫米之間,10倍以上。”
玉米、棉花和番茄,是瑪納斯的三種重要農作物。每年,有幾十萬畝的田地需要灌溉。如同諸多偉大的發明一樣,生存環境的惡劣逼迫人們運用智慧做出許多有意義的改變和發明,在塔西河現代化灌區,韓斌向我們介紹説:“這是我們水庫自動化的系統,這個水庫管1070畝(合60多公頃),特殊大的可以管到3000畝地(200公頃)。這所有一切,管理水庫的人可以通過手機來操作,程式設定後,通過手機APP操控,我們叫做傻瓜式管理,很簡單的操作。推廣新技術,農民都很歡迎,因為把勞動力解放了出來。”
在瑪納斯,塔西河的水經河道流到幾百個沉沙池,也就是小水庫,經由現代化機器過濾掉泥沙和雜質,再經過管道輸送到農田。依靠先進的技術,水量和肥料都可以提前設定。相關的數據資料經過專家評審和當地的生産經驗結合而生。只要通過手機,就可以對灌溉系統進行操控。
尼羅河電視臺青年導演穆罕默德·麥伊赫在新疆瑪納斯農田 攝影:蒲東峰
跟隨 “絲路名人中國行”活動抵達瑪納斯的土耳其高級記者歐亞•阿穆秋對灌區的現代化感到驚訝,他説:“這個灌區的現代化程度讓我十分震撼。這裡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它具有的極高的自動化程度。技術人員憑藉手機APP,足不出戶在家裏就可以操控萬畝良田的灌溉、施肥等工作,特別讓人佩服。”
瑪納斯縣水利局副局長程家明説,這种先進的系統,實現了水的高效利用:“(能節水)30%以上,以前(利用)溝灌溉,一畝地(需要水)90立方,現在可能在30方至50方左右。”
在瑪納斯的現代化灌區,今年共有2.6萬畝農田需要改造,這需要修建30個小水庫。一套可以覆蓋1000多畝地的系統需要投入100多萬元。前期所需1500萬元資金,國家投入了1300多萬,剩下的資金,將在社會上籌措。
坎兒井雖然偉大,但其工程浩大,建造過程以工人的壽命為代價。利用現代化技術,工程建造時機器代替了人,使用時還釋放了勞動力。埃及尼羅河電視臺青年導演穆罕默德•麥伊赫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他認為,這種高效的灌溉方式給他的祖國提供了很好的經驗:“我出生在埃及的農民家庭,對農村、農田、農作物充滿了感情。塔西河現代化示範灌溉區全部採用自動化管理系統,一個工作人員可以管理數萬畝農田,可以節約30%的灌溉用水,這對於極度缺水的地區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埃及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農業灌溉用水主要依靠尼羅河,但要想實現農業的持續發展,需要在開源節流方面不斷進行探索,塔西河灌區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希望中埃兩國能在這方面有更多的合作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