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慶陽市委書記欒克軍:聯村聯戶為民富民 精準精心扶貧脫貧

2016-09-30 20:28:1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韓基韜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雪蓮) 9月29日,慶陽市委書記欒克軍接受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青年記者採訪團書面採訪,他表示,為響應國家精準脫貧號召,結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慶陽市正積極展開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努力打造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特色品牌。

圖片默認標題

(慶陽柔遠河)

圖片默認標題

(慶城薰衣草莊園)

  聯村聯戶 扶貧脫貧

  欒書記告訴記者,近年來,慶陽市把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作為匯聚扶貧攻堅力量的有效平臺、錘鍊幹部作風的有力載體和推進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在解決發展瓶頸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群眾思想觀唸有了突破性轉變、群眾致富門路有了突破性拓展、幹部作風有了突破性轉變。在行動推進中,積極探索建立了雙聯行動成效評估、群眾意見建議徵求辦理、幹部駐村、“逢提必下”、雙聯行動述職、法制宣傳等“六項工作制度”,總結推廣了“十個三”雙聯行動工作法,深入開展“人大代表在行動”“政協委員助推雙聯行動”主題活動,引導各級聯村單位和聯戶幹部全面落實“六大任務”,拓展雙聯行動內涵,創新工作模式,強化駐村幫扶,紮實推進雙聯扶貧任務落實。

  圍繞國家實施的精準脫貧戰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慶陽市也結合實際積極推進了相關措施和做法。欒書記強調,慶陽是甘肅省最貧困的地區之一,自然條件差、發展基礎弱、歷史欠賬大,整體貧困的特徵比較明顯,7個縣均屬六盤山特困片區縣,西峰區屬全省“插花”型貧困縣(區)。近年來,我們認真貫徹習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思想,在落實甘肅省委“1236”扶貧攻堅行動(“1236”即緊扣持續增加收入這一核心;做到不愁吃、不愁穿;落實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3個保障;實現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産業培育、易地扶貧搬遷、金融資金支撐、公共服務保障、能力素質提升6大突破)和 “1+17”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意見方案的基礎上,制定了慶陽市“1+20”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意見方案,著力打好以通村道路為牽引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以農民“五變”(糧農變果農、變菜農、變林農,農民變牧民、變市民)為內容的富民産業培育兩大攻堅戰,創新實施“五個一”精準扶貧工作模式,即圍繞一條主線(貧困群眾持續增收)、弘揚一種精神(南梁精神)、緊扣一個核心(六個精準)、遵循一個原則(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建立一套機制(駐村幫扶、資金幫扶、脫貧激勵、逢提必下),全市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特別是農村公路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僅2015年全市就新修通村公路3173公里,是建國66年全市修建通村公路里程的總和。

  針對産業扶貧,欒書記告訴記者,針對慶陽市情特點、貧困現狀和不同地域、不同類型貧困群眾增收潛力,按照“南果北畜、川區瓜菜、林緣區苗林、全市勞務”的産業格局,大力發展特色富民産業,促進農民實現“五變”。在北部山區鼓勵群眾漫山遍野種草、千家萬戶養畜,促使糧農變牧民。在中南部原區大力發展蘋果産業,促使糧農變果農。在子午嶺林緣區和宜林荒山區,大力發展密植造林和苗木産業培育,實施700萬畝荒山造林工程,爭取再造一個“子午嶺”,促使糧農變林農。在川臺區大力發展設施蔬菜,促使糧農變菜農。在城鎮和園區,大力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業、油煤氣優勢資源開發配套服務業和第三産業,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促使農民變市民。

圖片默認標題

(南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傳承革命老區紅色基因

  慶陽市作為革命老區,在革命戰爭年代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革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欒書記説,二十世紀30年代初,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創造性地實踐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在陜西和甘肅交界地區成功創建了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這是黨在北方最早成功創建的根據地。之後,陜甘邊主力紅軍與陜北紅軍相互配合,在反“圍剿”鬥爭中,使陜甘邊與陜北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陜甘革命根據地,這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後期全國“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為長征中的黨中央和各路紅軍提供了落腳點。陜甘根據地繼而發展成為陜甘寧革命根據地,是八路軍三大主力奔赴抗日前線的出發點,成為黨中央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大歷史貢獻。

圖片默認標題

(周祖文化)

圖片默認標題

(慶陽皮影)

  華夏文明歷久彌新

  周祖農耕和岐黃中醫藥文化博物館給記者團一行留下了深刻印象,作為華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慶陽在傳承周祖農耕文化、發展民俗文化産業方面採取了許多措施。

  欒書記表示,近年來,慶陽市積極應對經濟發展新常態,認真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制定了打造“特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創新區”戰略規劃,全力打造“紅色南梁”、“民俗慶陽”、“ 周祖聖地”、“岐黃故里”四大特色文化品牌,著力促進文化旅遊産業發展,為全市經濟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勁動力。慶陽市先後獲得中國民俗學會和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香包刺繡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窯洞民居之鄉”“徒手秧歌之鄉”“荷花舞之鄉”“周祖農耕文化之鄉”“皮影之鄉”、中國民俗文化及民間工藝美術調研基地、中國民俗藝術調研基地等十多項命名。

  下一步,將以甘肅省實施的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為契機,立足市情實際,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傳承與創新並舉的思路,著力實施“特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創新區”戰略。一是加快文化與旅遊、科技、體育、金融、現代農業等深度融合,形成融合跨界發展格局。實施“互聯網+”,通過文化産業與互聯網、傳媒産業融合,加快影視、出版、藝術品等傳統版權內容産業實現網絡化全産業鏈跨界運營,引導産業融合和創新升級。二是持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推進慶陽民俗文化産業園、慶陽傳媒中心、慶陽大劇院等在建項目建設。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參加國內外大型節會,爭取簽約一批文化産業項目。四是加快培育市場主體,推動慶陽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龍頭文化企業做大做強,提高文化産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準。五是打造特色文化産品。聯合甘肅岐黃研究院共同研發慶陽岐黃養生香包、中醫藥文化剪紙等系列文化創意産品。六是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利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平臺,積極參加國際文化交流,推動慶陽文化“走出去”戰略。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