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創新,不忘改革初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觀察之一
“因循守舊沒有出路,畏縮不前坐失良機。中國改革的方向已經明確、不會動搖;中國改革的步伐將堅定向前、不會放慢。”G20杭州峰會,習近平主席關於改革的論述,給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中國主張,引領世界經濟的方向。
從西子湖回溯雁棲湖,兩年前,APEC峰會在北京召開,創新、改革同樣是關鍵詞。猶記習近平主席擲地有聲的話語,“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杭州與北京共同宣示“中國理念”。
後金融危機時代,當世界在一片低迷中尋找方向,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大潮奔涌。世界經濟發展“火車頭”,全球經濟增長新引擎;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5%;“四個全面”開拓治國理政新境界,五大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全局……中國道路産生中國觸動,中國成就帶來中國震撼,“改革”這個關鍵詞,吸引世界的目光。
第一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總目標,第一次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一次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認識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第一次提出“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如此多的“第一次”,讓世界看到了社會主義中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不斷突破自我的政治勇氣、不斷直面挑戰的堅定決心。38年前,立誓“要趕上時代”的中國人在開啟改革開放大幕時也許不會想到,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重要抉擇,不僅讓中國追上了時代,還將其塑造為引領世界潮流的重要力量。三年多來,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圍繞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的一系列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充分釋放著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給這個星球上1/5的人口帶來前所未有的獲得感,也為全世界尋求變革的人們提供了方法與視野、理論與實踐。
初心與決心
——不忘改革初心,堅定改革決心。決心與初心的統一,體現在改革目標與改革價值相統一,體現在物的不斷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體現為“與人民心心相印”的歷史擔當
2012年12月8日,廣東深圳蓮花山迎來了新上任不到一個月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總書記敬獻給鄧小平銅像的花籃、種在山頂的高山榕,見證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的決心。
2016年4月25日,安徽鳳陽小崗村“當年農家”院落,習近平俯身查看當年18戶村民按下紅手印的大包乾契約。重溫這“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他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詩句,表達“續寫新的篇章”的信心。
兩個對於中國改革有著關鍵意義的地點,兩次對於中國改革有關鍵意義的宣示。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改革方向、改革方法、改革路徑、改革主體、改革動力的系統闡述,既有斬釘截鐵的決心,更有堅定明確的取向,彰顯了改革的決心,更賡續著改革的初心。
“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20年前,同樣是在蓮花山上,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談話振聾發聵。“不改革死路一條”的判斷背後,是以人民利益為本的改革價值觀。“改善人民生活”,進而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正可謂“改革初心”。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上任伊始的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一口氣用了10個“更”字來描述人民的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而要實現這些目標,除了進一步深化改革,別無他途。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摧金斷玉的決心後面,是對改革初心的始終堅守。“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們要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推動實現物的不斷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改革再出發”的征程中,我們黨關於改革的一系列理論創新和理論成果,落腳點依然是人民。
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産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如果説,在改革的“前半程”,“三個有利於”的論斷帶領人民衝破“姓社姓資”的思想束縛,為“殺出一條血路”提供了理論基礎;那麼,“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這“兩個是否”的評價標準,便是全面深化改革階段最重要的遵循。從“三”到“兩”的演進,體現了改革理論創新和改革進程的內在延續性和一致性。
“我們將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在做大發展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從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讓百姓有更多成就感和獲得感。”G20杭州峰會上,中國再次向世界強調民眾獲得感的至關重要性。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邏輯起點,也是推進改革理論創新的價值起點。改革要堅持正確方向,改革要增強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要處理好“五大關係”、調查研究“六大問題”,改革要堅持問題導向、改革要重視頂層設計、激發基層探索,改革要加強督查、狠抓落實,改革要于法有據、發揮法治引領和推動作用,改革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改革要有促進派和實干家……從認識論、方法論到價值論,從方向、目標到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批重大理論成果,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集中體現了黨中央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理性認識和改革擔當,成為推動中國發展前行的思想坐標。
戶籍改革破冰,異地高考試水,推進簡政放權,改善生態環境……“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既要往有利於增添發展新動力方向前進,也要往有利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向前進”,三年多來,在創新理論指引下的改革新實踐,詮釋著不變的改革初心: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落腳點和遵循的基本原則,都是“人民”。最終目的,是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問題與解題
——在問題中把準改革脈搏,在解題中認識改革規律。“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形成了一整套改革方法論;“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彰顯著最根本的改革價值觀
理論的構想,往往源於腳步的丈量。從一些“歷史瞬間”中,我們可以窺見新一輪改革擘畫的歷程——
2012年12月30日,習近平頂風踏雪來到太行山深處,在河北阜平龍泉關鎮駱駝灣村,坐上群眾的炕頭“看真貧”;2013年9月30日,習近平來到北京中關村,從雲計算到量子科學實驗,了解最前沿的科技成果;2015年1月20日,在碧波盪漾的洱海邊,習近平與當地幹部合影,“立此存照”督促保持綠水青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調研考察的腳步,已經遍及全國近30個省區市,社區、鄉村、企業、學校、部隊都留下了他躬身俯察的身影。進一步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提高宏觀調控水準,進一步增強社會發展活力,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準和執政能力……習近平以深邃的洞察力和高屋建瓴的戰略眼光,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調查研究的六個重大問題。
哲人有言,如果從肯定開始,必將以問題告終;如果從問題開始,必將以肯定結束。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創新,首先就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認識論。“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在改革深水區,能否準確發現、深刻分析前進道路上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是檢驗理論水準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標準。
“我們中國共産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是全面深化改革基本方法。司法改革,針對的是辦金錢案、關係案、人情案等問題,保證的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環保舉措,是“希望霧霾小一些”“不能欠子孫債”,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高招改革,調控教育資源分配、劍指應試教育弊端,提升教育品質、保證教育公平;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破除對土地流轉、人員流動的制度制約,旨在激活生産潛力、促進農民增收……“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産生的”,而解決問題的過程,正是改革給公眾帶來切切實實“獲得感”的過程。
“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三年多來,黨中央從紛繁複雜的表像中把握改革規律、把準改革脈搏,形成了一整套改革方法論。
——以戰略思維謀全局。“五位一體”展開中國發展總佈局,“四個全面”明確改革發展總戰略,“新常態”引領經濟發展大邏輯,“新發展理念”推動發展全局大變革,“三個沒有變”確立發展總依據……在縱論國際國內大勢、擘畫改革發展藍圖時,習近平反復強調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戰略思維,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以辯證思維解矛盾。既有經濟運行穩中向好,也有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既有居民收入持續提高,也有群眾不滿意的問題依然較多;既有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也有“三去一降一補”仍需加強……習近平多次要求領導幹部提高辯證思維能力,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既看到“兩點”,也看到“重點”,善於“彈鋼琴”。
——以法治思維圖善治。截至今年3月,本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已經通過法律、法律解釋和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66件。僅去年一年就圍繞改革試點,修改了25部法律,通過了13個決定。“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習近平的要求,充分體現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的治理理念。
——以系統思維聚合力。聚焦國有企業、財稅金融、土地制度等重點,發揮改革牽引作用;重視培育新供給、新動能,全國超半數省份出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京津冀協同發展,引領區域經濟一體化;從五大關鍵領域,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習近平多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
——以底線思維定邊界。把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確定為7%左右,保持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堅持“10個重視”,涵蓋“11種安全”,堅持國家總體安全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
——以創新思維增活力。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轉型發展的動力從哪來?結構調整的道路向何處去?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大學、中關村、上海、天津、遼寧、湖南……每到一地,習近平反復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將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
——以開放思維拓視野。自貿區改革試點與鋪開,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打開發展新版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塑造全球化時代的“世界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孕育生成了一個更高水準的開放格局。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增添了新活力、拓展了新空間。
“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風起雲湧的改革實踐中,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理論創新中,認真研究解決實踐提出的重大而緊迫的問題,從而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
三年多來,正是以改革認識論、方法論上的不斷創新為支撐,司法改革、軍隊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等全面推進,“解決了一些多年來想解決但一直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解決了許多過去認為不可能解決的問題”。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在解答時代難題的進程中,理論創新不斷推進,人民群眾不斷提升的期待得到回應。
動力與潛力
——向頂層設計要動力,向狠抓落實要潛力。突出“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促進上下聯動,提升改革動力感;“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釋放改革紅利,增強群眾獲得感
如果把30多年的中國改革比喻成一條長河,那麼,我們已經跨越了湍急的激流,進入了靜水深流的深水區。大幕初啟時,改革有著衝破阻絕的內生動力;經過30多年的釋放,如何繼續保持改革的動力、挖掘改革的潛力,成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關鍵所在。
“觀大勢、謀大事”“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時和勢總體于我有利”……習近平強調“勢”、重視“勢”。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以合乎規律的取勢、佔得先機的順勢,積蓄了強大的勢能。土地流轉讓農民分享改革紅利,營改增將為企業減負上千億元,29個省份出臺戶籍改革實施方案……三年來,惠及民生的改革舉措,多以自上而下的路徑完成,對改革的頂層設計、系統構架和整體把控,彰顯出中央駕馭改革的強大理論能力。
改革的一系列理論創新,展現了我們黨把握“大邏輯”的能力。2012年,中國經濟面臨轉捩點。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這“四降一升”困擾著決勝全面小康的中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習近平的這一重大戰略判斷,成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一系列理論創新的基點。
改革的一系列理論創新,體現了我們黨掌控“大方向”的能力。“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並在總目標統領下明確了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標,有國外媒體稱這是“中國的第五個現代化”,將影響十幾億人民的生活。有人敏銳地觀察到,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公報中,5000多字的文件提及“改革”59次,“發展”37次;而這次全會做出的《決定》,更是啟動了60條、300多項改革舉措,發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動員”。
改革的一系列理論創新,展現了我們黨搭建“大框架”的能力。習近平重視改革的“夯基壘臺、立柱架梁”,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已經召開27次會議,逐步搭建起改革的主框架。宏觀層面,司法體制改革啟航、戶籍制度改革破冰、財稅體制改革推進;微觀層面,既有智庫建設也有媒體融合,既有公安執法規範化也有發展志願服務組織……審議的近190份文件、提出的幾百項任務,直指當前最主要的問題,直指群眾最關心的內容,讓群眾能夠實實在在地看到改革的進展、參與改革的進程。正如外媒的評價,通過深改組會議,就能觸摸到全面深化改革的脈絡,甚至預見中國社會與公眾生活的變化。
再好的設想如果不能落到實處,最終也只是一張畫餅。如果説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解決了改革“最先一公里”的問題,那麼,加強改革思路的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就是要解決改革“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只有在抓落實上有思路、有辦法、有成效,才能充分釋放改革舉措的含金量,釋放改革最深層的潛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形成了一整套關於“改革抓落實”的理論闡釋。從“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力度要求,到久久為功的釘釘子精神,從“抓改革落實,要遵循改革規律和特點,建立全過程、高效率、可核實的改革落實機制”的落實責任論,到“既要督任務、督進度、督成效,也要察認識、察責任、察作風”落實督察觀;從“精準把脈、看準問題不踏空,精當統籌、措施配套重協同,精細操作、重點突出求聚變”的精準落實法,到“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的落實擔當……不論是召開中央全會還是到各地調研,不論是專題研討班講話還是中央深改組會議,習近平都會從落實層面提出要求,推動改革措施落準、落實、落細,讓改革的紅利充分釋放。
“中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將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鳳凰涅槃的決心,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敢於觸及深層次利益關係和矛盾,把改革進行到底。”三年多來,思考改革認識論、方法論,謀劃改革時間表、路線圖,落實改革解難題、釘釘子,人們看到中國改革者大刀闊斧的改革智慧、斬釘截鐵的改革決心、念茲在茲的改革情懷。
“讓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讓發展更有品質,讓治理更有水準,讓人民更有獲得感”,“七一”講話中,習近平對於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四讓”目標在向世界宣示,改革未有窮期,還需繼續努力。
(本報記者盧新寧、曹鵬程、張鐵、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