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守護紅軍橋八十年

2016-10-08 20:23:16|來源:光明日報|編輯:靳松
黎平少寨的紅軍橋。 本報記者 陳海波攝/光明圖片

  【長征路·新故事】

  一座用木板搭建、不到一米寬的小橋,過去80多年被大水沖毀了40余次,為什麼不乾脆建一座石橋?“村民們捨不得拆掉,每次沖毀後又重新修好。”貴州省黎平縣高屯鎮少寨的吳玉宏告訴記者,這座橋被當地人稱作“紅軍橋”,是他們祖輩和紅軍共同搭建的橋。

  1934年12月18日,紅軍在黎平縣城召開了長征後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後,決定向遵義方向進軍。幾天后,紅軍先頭部隊到達少寨,但被一條70多米寬的河擋住了去路。河上本有一座木橋,但已被國民黨軍隊拆毀。

  為了讓紅軍過河,少寨村民從家裏扛來木頭、門板,冒著嚴寒和紅軍一塊兒連夜架橋。“當時村裏50多戶人家,有30多家把自己的門板給拆了。”吳玉宏向記者轉述他祖父的回憶。

  其實,村民起初對紅軍並不了解。由於國民黨反動派造謠,村民在紅軍進村前大都已上山躲避,只留下少數老人守家。紅軍和這些老人聊天,同他們講打土豪、分田地、公買公賣等革命道理和共産黨的政策。老人便到山上找到自己的親人,告訴他們“這次來的軍隊和以前過境的軍隊不一樣,是窮人自己的隊伍”。

  這確實是一支不一樣的軍隊。紅軍紀律嚴明,為了不擾民,冬夜睡在村民屋外;還打開地主的糧倉,給貧苦村民分糧食。有一次,一位戰士烤紅薯時不小心引起了火災,紅軍懲罰了戰士,還給村民賠償了損失。

  紅軍走後,村民們忘不了這支不一樣的人民軍隊,這座木橋成了最好的寄託。他們給它起名“紅軍橋”,而且在一次一次的修橋中把這種感情傳遞下去。

  1935年春天,紅軍橋第一次在大水中被沖毀。吳玉宏的祖父參與了第一次修橋,他經常向吳玉宏提及那次引以為豪的經歷:“修橋啦!鳴鑼人在村裏喊。村裏出來幾十個人,硬是連夜把橋搭了起來。”此後,守護紅軍橋成了少寨的一個傳統。那熟悉的敲鑼聲,在幾代人的耳畔響起。

  “我17歲的時候,就參與救護紅軍橋了。”年近七旬的吳錫焰説,每當河水即將漫過橋面,村民便來收橋,把紅軍橋的木板拆下來,水退後再重新架起來。

  吳玉宏就是現在敲鑼的人,聽祖父講紅軍故事長大的他,成年後不僅參與了每次修橋,還從上一輩人手中接過了銅鑼。

  在吳錫焰和吳玉宏的記憶中,有兩次一年內三次敲響修橋的鑼聲,分別是1996年和2005年。一年裏被大水沖毀三次,村民連續收橋、修橋三次。“大夥都毫無怨言。”吳錫焰説。村裏還定期對紅軍橋進行維護換新,村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如今的紅軍橋,保持著當初的樣子,由數十根圓木搭成杈架,再鋪以上百塊枋板。為了更好地保護紅軍橋,也為了村民出門更方便,當地政府已計劃在紅軍橋下游兩百米處建一座石橋。

  “即使有了石橋,我們也會經常來紅軍橋走走。”吳玉宏説。他們知道,大水年年會來,但鑼聲會代代相傳。

  【短評】

守護的是情誼傳承的是精神

  據考證,黎平縣少寨村民當年不僅為紅軍架橋過河,而且還收留了三名因傷掉隊的紅軍戰士,替他們隱瞞身份,同吃同住,使他們養好傷後繼續追隨大部隊,其中一名傷勢嚴重的戰士甚至待到了新中國成立後。紅軍與百姓之間這樣的魚水深情,在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路上很常見。長征過後,八十年護紅軍橋,八十年守紅軍墓……這樣的故事也有很多。對於那些心繫老百姓的紅軍戰士,老百姓以他們最淳樸的方式來回報,他們守護的是與紅軍連綿不絕的深情,傳承的是生生不息的精神。

  (本報記者 陳海波 呂慎)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