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印度記者手記:從大足石刻感受中印文化交流的源遠流長

2016-10-11 13:19:42|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范琪妍

父母恩重經變相一角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阿尼爾 翻譯 唐遠貴):近年來,中國越來越重視自然遺産和文化遺産的保護。我在中國定居已經有幾年時間了,曾經去過不少地方,但這一次走訪西南中國的重慶市,讓我記憶深刻。

  重慶市大足區始建於唐朝乾元元年(西元758年),是一座有著1200多年曆史的古老小城,以“大豐大足”之意而得名。在這裡,我們參觀了古老美麗的大足石刻,領略了它厚重的歷史文化,也感受了中印之間通過佛教進行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

   大足石刻是摩崖石刻,就是指在天然石壁上摩刻的圖畫和雕像。大足全區有石刻造像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字。大足石刻中有釋、道、儒“三教”分別造像,也有“佛道合一”和“三教合一”的造像。1999年,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

   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大足石刻屬於中原地區的漢地佛教。它通過“經變相”的佛教故事,讓世俗的百姓更容易理解佛教經文,這也是大足石刻建造者的初衷和目的。據説,在大足區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和石篆山的石刻造像保存非常完好。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和埃洛拉石窟聞名於世。在中國,我也曾走訪過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但是大足石刻細膩精緻、色彩絢麗的石刻珍品讓我流連忘返。

   寶頂山石刻位於大足區東北部寶頂山一個馬蹄形(U形)的山灣中,俗稱“大佛灣”,距離大足城區15公里。這裡的造像始鑿于南宋年間,距今800多年的歷史。保存有巨型雕刻360余幅,其中六道輪迴、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像、牧牛圖等最為著名。每一尊佛像不一而同,每一幅佛經故事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展示著當時人們對於佛教經典的世俗理解和創造性的思想。

   參觀大足石刻的當天,下著毛毛細雨。在雨中,漫步在大佛灣,欣賞著距今800多年曆史的石刻造像,傾聽著導遊介紹的“父母恩重經變相”、“六道輪迴”、“地獄變相”等一個個“經變相”的佛經故事,感受著不同於印度的中國佛教文化,欽佩之感油然而生。“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雕鑿在高7.3米,寬15.6米,深1.82米的龕窟中,佛祖釋迦摩尼的半身像高大莊嚴,左右壁刻有釋迦佛前世和今生修行、行孝的12組雕像,宣揚了釋迦佛種種難捨能舍、難為能為的精神。佛教故事在這些圖文並茂的造像中很容易理解和記憶。

   中國政府對於大足石刻文物古跡的保護讓人敬佩。唐末宋初時期雕鑿的這些造像,矗立在“大佛灣”的崖壁上,有的莊嚴肅穆,有的充滿濃濃生活味兒。大部分的造像經過幾百年歲月的洗禮,看上去依然完好。這要歸功於中國歷朝歷代對石刻的塗色、貼金,和近年來當地政府對於大足石刻文物的保護。據介紹,大足石刻的“千手觀音”造像從2008年到2015年,進行了800多年來第一次最全面、最系統、最科學地修復。如今,“千手觀音”以嶄新的面貌矗立在大佛灣的崖壁上,受到來自世界各地信徒們的朝拜。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