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網絡媒體走轉改:江西十余紅軍後代重走父輩長征路

2016-10-13 20:19:35|來源:中國江西網|編輯:楊玉國

  ■記者李徵/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中國江西網訊 一年前,南昌市紅色文化傳承促進會(以下簡稱紅促會)12位平均年齡63歲的中老年人,駕駛三輛車身印有“江西紅軍後代重走長征路”字樣的汽車,沿著紅軍長征路一路進發最終抵達延安。

  30天的時間,他們行程1.5萬多裏,跨越11個省市。重走長征路,對於這個特殊群體有著怎樣的意義?在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之際,記者的採訪,讓這些紅軍後代們翻開了回憶。“我們以自己的方式,開啟了一段新的‘長征’。我們踏著父輩先烈的足跡,不僅僅是追尋紅軍的記憶,更有責任去宣揚紅軍精神、紅軍故事,傳承紅色文化。”紅促會會長熊江寧告訴記者。

紅軍後代們在廣西湘江戰役紀念館

紅軍後代重走長征路

  “怕年齡再大走不動留下遺憾”

  “重走長征路其實已經醞釀幾年了。”熊江寧告訴記者,“我和幾個紅軍後代好朋友一直在商量這個事,就怕等年齡再大想走都走不動,留下一生的遺憾。”

  熊江寧的父親熊斌是位老紅軍。“我從小就在紅色教育中長大,感受到父親對黨的忠誠和信仰。”熊江寧説,他家門口的對聯是不能換的。如果破舊了,再請人重寫對聯,內容依舊是“翻身不忘共産黨,幸福不忘毛主席”。對聯是對父親的紀念,也是熊江寧這一代的自我要求。

  熊江寧還向記者講了一段父親與毛主席的故事。“父親沒有文化,有一次在延安拿樹枝在地上練習寫字。毛主席看見後就問父親:‘小鬼,你哪人,什麼文化?’父親説:‘我沒文化,以前在家放牛的。’毛主席當即給人寫了條子,讓父親進了中央黨校的‘掃盲班’,重新學習文化。他經常教育我們要多讀書,文化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盡的。”

  2015年,經南昌民政部門批准,南昌市紅色文化傳承促進會成立,這是一個專注于宣傳、挖掘、傳承紅色文化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會員由曾經的軍人和革命後代組成,熊江寧任會長。

  “紅促會的成立,是民政部門對我們的認可,給了我們重走長征路的信心和力量。”熊江寧説。2015年10月16日,重走長征路的成員在江西革命烈士紀念堂舉行了簡短的儀式後向瑞金進發。

  重走長征路是對父母最好的懷念

  隊伍從南昌出發時只有11個人,有位紅軍後代是在大家出發後幾天再坐火車與他們匯合的。他叫羅合毅,父母均是紅軍,就在準備出發前幾天他母親去世了。“合毅為母親辦完喪事後就立即追趕隊伍,太讓我們感動了。”紅促會副會長李柏波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羅合毅的父親當年在紅一軍團隨部隊從瑞金出發,而他的母親老家在延安,當年在劉志丹的部隊。“父母在延安相識相戀,結為紅軍夫婦。”今年66歲的羅合毅告訴記者,“重走長征路就是走父親的路,去母親的家鄉,是對他們二老最好的懷念。”

  回昌後,羅合毅還整理出江西、四川、甘肅等6張省份地圖。每張地圖上貼有中央紅軍長征中在這些省份的具體位置、發生的重大事件介紹,如重要會議、戰役等。“這些地圖還標記有我們這些人重走的長征路路線,對於我們來説是總結、歸納,是對父輩先烈光榮歷史的紀念。”羅合毅説。

  總嚮導三走長征路成“活地圖”

  這些紅軍後代都是60多歲的人,這麼遠的路,必須要有個熟知路線的嚮導。王軍就是大家心目中的“總嚮導”,因為他之前已經走過兩次長征路了。2006年,王軍徒步9個月,行程1.4萬里走完長征路。2014年,王軍又開車走了一次長征路。每走一處,當地發生過什麼事件,戰鬥遺址在哪,紅軍墓在哪,王軍都很熟悉。大家都説,紅軍長征路線就印在王軍腦子裏,連地圖都不需要翻看,他就是一個紅軍長征路線的“活地圖”。

  王軍告訴記者:“我自己是軍人出身,有紅色情結,這次帶紅軍後代再走一遍長征路意義不同,我們相互學習,互相補充遺漏的歷史知識,非常有意義。”

  王軍在帶領紅軍後代重走長征路期間,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在貴州黃平縣,王軍不慎扭傷了腳踝,腫得跟饅頭一樣大,這給大家心裏蒙上了一層陰影,傷筋動骨一百天,王軍還能不能繼續帶領大家完成長征路呢?“你們要繼續走,即使我把自己走廢了,也帶著你們走完。”王軍的一句話感動了大家。但每個隊友也對王軍更加細心照顧,幫忙買藥擦藥,把飯送到床邊。熊江寧説:“背也要把你背過這段長征路”。隊友之間互相幫助的團隊精神,一如當年紅軍互助友愛的精神。

  路遇年輕人 想和紅軍後代們一起走

  三輛車身印有“江西紅軍後代重走長征路”字樣的汽車沿著長征路進發,一路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他們所到之處也都受到貴賓般的待遇。“我們到過的紅軍紀念館有時正逢週一閉館日,但看見我們車身的標語,專門為我們開館參觀,還派出最優秀的講解員,我們深受感動。”熊江寧説。在雲南曲靖三元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當地館長熱情接待了熊江寧一行。“這天是館長母親的生日,原本中午他已經請了親戚在家為母親賀壽的。但他家也沒回,大中午開電動車帶我們參觀戰鬥舊址和烈士紀念碑。”

  在三元宮教育基地,他們還遇到了來自福建、湖北的一群年輕遊客,這些遊客也是開車重走紅軍長征路的。“這些孩子問能不能跟我們一起走,還説‘你們去哪,我們就跟到哪’,就像追星族一樣。但‘星’是‘紅軍名星’,是年輕人對紅色文化的熱愛和信仰。”熊江寧説,由於路途遙遠,他們婉拒了這些年輕人,最終依依惜別,並贈送給他們介紹江西紅色歷史文化的書籍。

  一路收穫感動 欲為無名烈士尋身份

  30個日夜,12人重走長征路,在激勵他人同時也收穫了許多感動。李柏波告訴記者,在貴州仁懷市魯班鎮有個烈士陵園,一位90多歲的抗戰老兵守靈已經44年。“老人每天都把陵園徹底清掃乾淨,然後修整樹木,培土澆水。我們看著都要落淚。”64歲的李柏波回憶那段情節,眼眶已經濕潤了。老人是一名曾經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退伍老兵,雖然身軀瘦弱卻曾身經百戰。“老人説,他在陵園對面山上買下了一塊墓地,期望百年之後,仍能陪著為革命犧牲的紅軍戰士們。”

  “出發前,大家定了個規矩:長征路上,只要有烈士墓的地方都要去,不管路多遠,山多高。”熊江寧告訴記者,但是所到之處有的烈士墓沒有名字,有的只是一排土坡。紅促會已經在著手為無名烈士尋找身份了,有的甚至已經掌握了初步線索。比如在瀘定縣的飛奪瀘定橋紀念館,22根柱子象徵當年22名勇士,但是只有5根刻了名字,其他柱子因為無法尋找到勇士名字而空著。王軍告訴記者,經過尋找史料以及網上的線索,在飛奪瀘定橋中的無名烈士有兩個可能來自江西。“當然,這些都要經過國家有關部門甄別,我們也會繼續尋找有力證據。”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