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有一種堅持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圖)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熊珊):從北京來到雲南德宏仿佛瞬間從深秋進入了盛夏。到達芒市的那一天天氣非常晴朗,當地傣族人穿著白上衣綠褲子的民族服飾來到機場迎接我們。當我問及他們平日裏是否也這樣著裝時,他們答覆説,有重大活動重大節日時就會穿傣服,穿傣服是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和重視。
傣劇傳承人金保
採訪金保老師的那天,我們在他練功房的外面看見了彩虹,彩虹跨過動煥大金塔——中國第一大金佛塔。金保老師退休前是德宏州傣劇團的團長,談到自己的經歷,他總這樣對別人説:“我的經歷可以總結為‘8888’,當了8年演員隊的副隊長後開始擔任隊長,過了8年開始擔任傣劇團副團長,又過了8年擔任團長,當了8年團長後就退休了。”但其實他學習傣劇表演的過程並沒有那麼順利。他17歲才入團,這時筋骨已經差不多定型了,之前從沒有練過功,筋骨比較硬,所以當別人練一堂課時,他就練兩堂課。經常韌帶拉傷了還是堅持練習。他説:“因為傣劇是我們傣民族的重要文化品牌,傣族人民老少都愛看傣劇,所以我就想成為一名傣劇演員。傣劇是用本民族語言、唱腔、舞蹈、服飾、舞美來演繹本民族的故事,傣劇的這一民族特色是我喜歡它的原因”。
景頗族民間樂器吐良傳承人幹生
德宏的主要民族除了傣族,還有景頗族。景頗族是從北方長途遷徙下來的一個民族,長途的跋涉造就了景頗族性格的豪爽。在長時間的跋涉中,景頗族創造了不少有特色的樂器,比如洞巴、吐良、鋩等。我們採訪的景頗族“洞巴”演奏者雷樂拽是一位年輕的小夥,談到為什麼選擇傳承傳統民族樂器,他説,年輕人不去學的話,民族的東西就失傳了,就沒有地方找了,跟誰要也要不回來了。我們發現在他的樂器“洞巴”上面刻有自己的名字和一個日期,他説,日期是兒子的生日,以後等兒子長大,肯定會把“洞巴”的演奏教給兒子。
葫蘆絲傳承人哏從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特地去到葫蘆絲的發源地:梁河縣動養鎮幫蓋村。村裏的公路修的不錯,一路還算順利。遠處的大山把金黃色的稻田和綠色的葫蘆藤蔓環抱在胸前。這次我們要專門拜訪葫蘆絲傳承人哏從國老師。他8歲的時候,別的小朋友還在到處玩兒,他已經師從叔叔哏德全開始學習葫蘆絲。他還記得,第一天學習製作葫蘆絲的時候就把手劃了一道大口子,當時真的不想再學了。但因為從小受家族環境的影響,他對葫蘆絲的感情是實實在在的,就堅持了下來。他説:“我喜歡葫蘆絲,三天沒有葫蘆絲我就不想吃飯。而且,傳承葫蘆絲是我的責任。”現在,他留在了梁河,也把葫蘆絲帶向世界。
這些天,我們還遇到了為了編輯出版一本景頗族樂器百科全書而花費20年的景頗族音樂傳承人鮑道龍老師;已經68歲但仍在教學生跳孔雀舞的傣族孔雀舞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約相老師;已經退休但仍繼續著傣劇音樂創作的傣劇音樂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龔家銘老師等。通過他們為傳承民族文化所做的工作,可以感受到那種來自骨子裏的對本民族文化由衷的熱愛,還有那種為自己身為少數民族而感到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