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豐碑 偉大的征程——獻給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

2016-10-20 18:55:18|來源:新華網|編輯:韓基韜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  題:不朽的豐碑 偉大的征程——獻給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

  新華社記者張曉松、羅宇凡、朱基釵、樊永強

  歷史,往往在某一瞬間爆發出驚人的力量,讓人久久銘記。

  1936年10月,主力紅軍征戰萬里勝利會師,功績震爍神州,紅星照耀中國。這群衣衫襤褸的鬥士傳奇般的遠征,以其執著、勇毅,為黑暗的世界點燃了一盞明燈,為中華民族開啟了一條復興之路。

  80年歲月山河,80年接力長征。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巍巍豐碑,傳遞無窮力量;不朽精神,激勵接續奮鬥。迎著噴薄而出的朝陽,中國共産黨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帶領中華民族在新的長征路上闊步前行。

  一種力量永遠引領前行——力挽狂瀾的中流砥柱

  初秋時節,暮色低垂,華燈初上。

  瀘定橋東橋頭的縣城廣場上,又到了一天最熱鬧的時候。人們或在散步聊天,或在唱著歡快的歌曲,或在跳著熱烈的鍋莊舞……

  不遠處,大渡河水奔騰咆哮,瀘定橋上13根粗壯的鐵索,帶著歲月的斑駁,在夜色中泛著寒光,印刻著那個驚天動地的歷史瞬間。

  81年前,22名紅軍勇士背挎馬刀、腰插手榴彈,在光溜溜的鐵索上匍匐前行,前方是槍林彈雨,底下是滾滾江濤,前面隊員掉入江心,後面的仍奮勇向前……

  狹路相逢勇者勝!在這裡,中國革命完成了一次最英勇的衝鋒,打開了繼續前進的道路,展現出無可阻擋的力量。

  時光流轉,22名勇士的姓名大多已不可考,但一個歷史細節卻被後人反復提及:這支敢死隊全部是由共産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組成的。

  “即使再過80年,我們談到中國共産黨仍然不能不談到長征,談到長征仍然不能不談到這次戰鬥。如果歷史定格在這一瞬間、濃縮成一句話,那就是沒有黨的領導,長征不可能勝利。”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王新生説。

  如同一座熔爐,長征錘鍊出中國共産黨堅強的領導核心——

  廣西興安縣,湘江戰役紀念碑園裏松柏青翠。四個灰白花崗岩雕鑿的巨型紅軍戰士頭像,面容肅穆,默默矗立,向人們傾訴著一段慘烈的歷史。

  與飛奪瀘定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82年前,中央紅軍在這裡遭遇了最慘痛的失敗。經過5個晝夜的浴血奮戰,全軍由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餘人。

  興安-瀘定,如果在地圖上標出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直線,中點恰恰是黔北重鎮——遵義。

  從失敗走向勝利,遵義不啻為中國革命的轉捩點。

  1935年,在遵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重新回到了黨和軍隊的領導崗位。

  以遵義會議為標誌,一個年輕的政黨完成了它的“成人禮”。“中國共産黨從此開始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獨立自主地掌握了中國革命的主動權和領導權。”遵義市長征學會會長黃先榮説。

  一旦有了堅強舵手,再大的浪濤也不能阻擋中國革命的航船。

  在毛澤東實事求是、靈活機動的軍事思想指引下,四渡赤水、虛指貴陽、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經過一連串堪稱神來之筆的行動,紅軍跳出了重重包圍,迎來新生。

  “危急時刻,是黨中央以非凡意志以及對革命事業必勝的信念鼓舞了大家。廣大紅軍指戰員在實踐中認識到以毛澤東為首的黨的領導集體是最可依賴的引路人,堅定了追隨的信心。”軍史專家、國防大學教授徐焰説。

  形成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新的領導集體,具備了在驚濤駭浪中校正航向、力挽狂瀾的能力;戰勝了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實現了黨中央對整個紅軍的集中統一指揮,牢固確立起黨指揮槍的原則;確立了黨的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原則、重要制度和具體方法,增強了全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中國共産黨在長征中不斷走向成熟。

  長征勝利是紅軍戰略轉移的終點,也是迎接中國革命新勝利的起點。

  經過風雨洗禮、烈火熔煉的中國共産黨,從此走進歷史舞臺的中心,帶領中國人民跨過革命征途的激流險灘、寫下社會主義建設的壯麗史詩、掀起改革開放的滾滾春潮、走向偉大復興的美好明天。

  時至今日,從長征中走出的中國共産黨已發展為擁有8800多萬名黨員、440多萬個黨組織的世界第一大黨。

  “要讓這樣一個政治組織更好地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必須一如既往地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王新生説。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