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不朽的豐碑,偉大的征程

2016-10-21 12:53:37|來源:新華社|編輯:梁生文

  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不朽的豐碑,偉大的征程

  歷史,往往在某一瞬間爆發出驚人的力量,讓人久久銘記。

  1936年10月,主力紅軍征戰萬里勝利會師,功績震爍神州,紅星照耀中國。這群衣衫襤褸的鬥士傳奇般的遠征,以其執著、勇毅,為黑暗的世界點燃了一盞明燈,為中華民族開啟了一條復興之路。

  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不朽的豐碑,偉大的征程

  1936年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到達寧夏西吉將臺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圖為寧夏西吉將臺堡(資料照片)。新華社稿

  80年歲月山河,80年接力長征。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巍巍豐碑,傳遞無窮力量;不朽精神,激勵接續奮鬥。迎著噴薄而出的朝陽,中國共産黨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帶領中華民族在新的長征路上闊步前行。

  一種力量永遠引領前行——力挽狂瀾的中流砥柱

  初秋時節,暮色低垂,華燈初上。

  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不朽的豐碑,偉大的征程

  大渡河上的瀘定橋(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瀘定橋東橋頭的縣城廣場上,又到了一天最熱鬧的時候。人們或在散步聊天,或在唱著歡快的歌曲,或在跳著熱烈的鍋莊舞……

  不遠處,大渡河水奔騰咆哮,瀘定橋上13根粗壯的鐵索,帶著歲月的斑駁,在夜色中泛著寒光,印刻著那個驚天動地的歷史瞬間。

  81年前,22名紅軍勇士背挎馬刀、腰插手榴彈,在光溜溜的鐵索上匍匐前行,前方是槍林彈雨,底下是滾滾江濤,前面隊員掉入江心,後面的仍奮勇向前……

  狹路相逢勇者勝!在這裡,中國革命完成了一次最英勇的衝鋒,打開了繼續前進的道路,展現出無可阻擋的力量。

  時光流轉,22名勇士的姓名大多已不可考,但一個歷史細節卻被後人反復提及:這支敢死隊全部是由共産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組成的。

  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不朽的豐碑,偉大的征程

  在新華社推出的《紅色追尋——三個年輕人的長征路》網絡直播中,三位主播和來自“飛奪瀘定橋紅二連”的戰士一起通過瀘定橋,感受當年奪橋的驚險(9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子夏 攝

  “即使再過80年,我們談到中國共産黨仍然不能不談到長征,談到長征仍然不能不談到這次戰鬥。如果歷史定格在這一瞬間、濃縮成一句話,那就是沒有黨的領導,長征不可能勝利。”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王新生説。

  如同一座熔爐,長征錘鍊出中國共産黨堅強的領導核心——

  廣西興安縣,湘江戰役紀念碑園裏松柏青翠。四個灰白花崗岩雕鑿的巨型紅軍戰士頭像,面容肅穆,默默矗立,向人們傾訴著一段慘烈的歷史。

  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不朽的豐碑,偉大的征程

  遊客在廣西興安縣紅軍長征突破湘江戰役紀念碑園內參觀(2014年11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與飛奪瀘定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82年前,中央紅軍在這裡遭遇了最慘痛的失敗。經過5個晝夜的浴血奮戰,全軍由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餘人。

  興安-瀘定,如果在地圖上標出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直線,中點恰恰是黔北重鎮——遵義。

  從失敗走向勝利,遵義不啻為中國革命的轉捩點。

  1935年,在遵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重新回到了黨和軍隊的領導崗位。

  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不朽的豐碑,偉大的征程

  10月1日,遊客在貴州遵義會議會址參觀。新華社發(羅星漢攝)

  以遵義會議為標誌,一個年輕的政黨完成了它的“成人禮”。“中國共産黨從此開始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獨立自主地掌握了中國革命的主動權和領導權。”遵義市長征學會會長黃先榮説。

  一旦有了堅強舵手,再大的浪濤也不能阻擋中國革命的航船。

  在毛澤東實事求是、靈活機動的軍事思想指引下,四渡赤水、虛指貴陽、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經過一連串堪稱神來之筆的行動,紅軍跳出了重重包圍,迎來新生。

  “危急時刻,是黨中央以非凡意志以及對革命事業必勝的信念鼓舞了大家。廣大紅軍指戰員在實踐中認識到以毛澤東為首的黨的領導集體是最可依賴的引路人,堅定了追隨的信心。”軍史專家、國防大學教授徐焰説。

  形成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新的領導集體,具備了在驚濤駭浪中校正航向、力挽狂瀾的能力;戰勝了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實現了黨中央對整個紅軍的集中統一指揮,牢固確立起黨指揮槍的原則;確立了黨的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原則、重要制度和具體方法,增強了全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中國共産黨在長征中不斷走向成熟。

  長征勝利是紅軍戰略轉移的終點,也是迎接中國革命新勝利的起點。

  經過風雨洗禮、烈火熔煉的中國共産黨,從此走進歷史舞臺的中心,帶領中國人民跨過革命征途的激流險灘、寫下社會主義建設的壯麗史詩、掀起改革開放的滾滾春潮、走向偉大復興的美好明天。

  時至今日,從長征中走出的中國共産黨已發展為擁有8800多萬名黨員、440多萬個黨組織的世界第一大黨。

  “要讓這樣一個政治組織更好地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必須一如既往地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王新生説。

  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不朽的豐碑,偉大的征程

  甘肅會寧縣城西津門(現更名為紅軍會師舊址會師樓。上圖:資料照片;下圖:新華社記者聶建江攝于2011年5月17日)。新華社發

  如同一面鏡子,長征映照出中國共産黨獨特的先進性——

  家住甘肅宕昌縣哈達鋪紅軍街中街附近的93歲老人周尚仁,是當地見過紅軍的唯一健在者。

  “他們著裝一律,官兵不分,服裝陳舊,腳上穿的都是布條編的‘片兒鞋’。買東西照價付錢,也不驚擾百姓。”周尚仁還記得1935年9月紅軍攻破臘子口進入這個小鎮時的情形。

  紅軍離去那晚,當地群眾自發組織,打著燈籠,擎著火把,護送紅軍北上,夜如白晝。

  這樣一支與所有舊軍隊都不同的隊伍,甚至連對手都由衷發出讚嘆。

  “對人民毫無騷擾,有因餓取食土中蘿蔔者,每取一頭,必置銅圓一枚于土中。”這是蔣介石在給前線將領的密電中對紅軍的評價。

  當一支主要由工人農民組成的紀律嚴明的軍隊出現在群眾面前,併為解放全體勞苦大眾而戰鬥時,誰不會為這種精神所感染。“在中國革命的星火燎原之勢中,前者是火種,後者是幹柴。”徐焰説。

  黨為了人民,人民跟定黨。

  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不朽的豐碑,偉大的征程

  10月19日,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文藝晚會《永遠的長征》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中央紅軍長征中在遵義休整了12天,其間打開官府糧倉救濟窮苦群眾,解放“幹人”(貴州對窮人的稱呼),動員了5000人參軍。紅二十五軍長征途中一面走、一面打土豪併發動群眾參軍,人數由出發時的不足3000人至長征結束時發展到4000人。

  鐵流兩萬五千里,留下的不僅是一段段傳奇的勝利,更讓整個中華民族看到了曙光。

  正是有了這種血脈的延續,我們黨才會有焦裕祿、孔繁森、楊善洲等好幹部的不斷涌現;正是有了這種希望的感召,人民群眾才會在黨領導下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

  如同一條紐帶,長征團結起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10月的彝海,湖水澄澈,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湖邊遊客如織,當年紅軍將領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丹結盟處的三塊石頭,仍保留著原來的樣子。這次彝海結盟,也成為中國共産黨民族政策的第一次成功實踐。

  “長征途中,中國共産黨成功開展了對少數民族、宗教人士、民主黨派及中間黨派、民主人士、地方實力派及國民黨上層人士等的統戰工作,使紅軍避開了敵人圍追堵截,保存了革命武裝力量,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完成了戰略轉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延武説。

  長征中形成、發展、積累的統一戰線思想、理論和實踐,為中國共産黨後來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多黨合作、民族區域自治等制度提供了經驗。

  長征使中國共産黨團結了最廣大可以團結的階級、階層和族群,通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成了自近代以來全民族團結抗敵的嶄新局面,促進了中國共産黨在抗日戰爭中流砥柱地位的確立,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併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基。

  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不朽的豐碑,偉大的征程

  1936年2月,長征途中的王震(前左一)與苗族群眾合影(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回望長征,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不僅是一次人類精神和意志的偉大遠征,更是一段中國共産黨領導中華優秀兒女尋求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長征的勝利關鍵在黨,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著這樣一個真理:只有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才能持久凝聚起全民族走向復興的磅薄之力。

  金秋的北京,就在長征勝利80年紀念日到來之際,中國共産黨將召開十八屆六中全會,研究全面從嚴治黨重大問題。

  站在新的起點,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掀開嶄新篇章。

  一種精神時刻催人奮進——長征精神的時代迴響

  “5、4、3、2、1——點火!”

  10月17日清晨,當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映著朝陽飛向茫茫太空,人們再次看到乳白色箭體上的醒目標誌:CZ(長征)。

  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不朽的豐碑,偉大的征程

  10月17日7時30分,搭載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箭如其名,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凝聚著中國航天人不畏險阻、艱苦奮鬥的精神。

  1958年火箭設計之初,大家都在想給火箭起個什麼名字。最終,有感於紅軍的大無畏精神,將火箭命名為“長征”。

  “火箭研製真的和長征差不多,但一切困難難不倒中國航天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説,第一代航天人足足走了12年的“長征路”,終於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

  近半個世紀以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承載著中國的航天夢,一次次飛向太空,一次次向世人宣示著偉大的長征精神。

  “長征是對人類生存極限的突破,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對全人類精神寶庫的偉大貢獻。堅持理想、不怕犧牲、百折不撓、實事求是,有了這種精神,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成就不了的事業。”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陳部部長張海説。

  這是一種能與蒼穹比闊的精神,這是一種不隨時間消弭的力量。

  在瑞金市葉坪鄉黃沙村的後山上,有17棵參天大樹,每棵樹下都有一方墓碑。當年,這個僅有43戶人家的小村家家有人參加紅軍。參軍前,17位年輕人相約來到後山,每人栽下一棵松樹。後來,他們全部犧牲在長征途中,再也沒能回到家鄉。

  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不朽的豐碑,偉大的征程

  瑞金市華屋村小組後山栽種的“17棵松樹”(9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身邊的戰友不斷倒下,自己也時時面臨死神的威脅。但他們參加紅軍不僅是為了個人的解放,更是為了自己的親人、自己的階級的解放,縱然本人付出犧牲,最終會迎來整個社會的光明前途。”徐焰説。

  正是這種信念,支撐著這群平均年齡只有20來歲的年輕人視死如歸,拖著疲弱的身體,冒著敵人的炮火,在兩年時間累計行程3萬多公里,跨越近百條河流,翻過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平均每天都要經歷一次遭遇戰……

  一個偉大的民族,不會沒有英雄。一個英雄的民族,必有永恒的史詩。

  長征路上,一個叫劉志海的紅軍戰士被凍死,戰友們掰開他緊握的一隻手,裏面是黨證和一塊作為黨費的銀元——這樣的軍人、這樣的軍隊,用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傳播著中國共産黨人改天換地的理想。

  遵義會議後,張聞天説過:“沒有理想,不要説萬里長征,紅軍連一千里都走不了。”

  聶榮臻元帥生前回憶道,問每一位戰士為什麼要當紅軍,他們都會回答你“為了打土豪,分田地”“為了蘇維埃新中國”。

  儘管當時的紅軍戰士絕大多數都不識字,但中國共産黨所創建的人民當家做主的紅色蘇維埃政權,喚醒了千百萬像他們一樣的窮苦大眾,給予了他們世世代代從未有過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靠著這樣崇高的理想和自覺的黨性,一支支紅色大軍從贛南、從湘西、從川北、從豫南,跋涉千山萬水,不畏艱難險阻,向著黨中央指引的方向,匯聚而來。

  “他們是些善良的,志氣高、理想遠大的人,交不起租稅走投無路的農家子弟,逃自死亡線上的學徒、鐵路工、燒瓷工,飛出牢籠的鳥兒——丫鬟、童養媳,有教養的將軍,帶槍的學者、詩人……就這樣匯成一支浩蕩的中國鐵流,就這樣一雙草鞋一根土槍,踏上夢想的征程!”意大利詩人瓜格裏尼曾這樣描述紅軍。

  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不朽的豐碑,偉大的征程

  1936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與大渡河勇士合影(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一旦踏上夢想的征程,終會到達勝利的彼岸。

  長征尚未結束,曾經在黑暗中國探尋光明之路的魯迅就向陜北發去賀電:你們的勇敢的鬥爭,你們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解放史上最光榮的一頁。

  自晚清以來,中國備受列強欺淩,政府腐敗,國力衰落,民生凋敝。失敗再失敗,消沉復消沉,自卑且自卑,曾經創造輝煌文明的中華民族多麼渴望一次勝利。

  “而長征的橫空出世,驚天動地,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有活力的精神創建,是雄毅剛健的漢唐文化的回歸和超越,是近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原點,是民族精神的重塑、民族靈魂的再生。”國防大學軍事思想與軍事歷史教研室副主任李銀祥説。

  中華民族從此挺起不屈的脊梁,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精神力量。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指出,長征是中國人近代以來第一次從精神上開始揚眉吐氣,長征精神使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從抗戰烽火中挺起的民族脊梁,到抗美援朝中高唱的保家衛國;從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苦奮鬥,到改革開放中的“殺出血路”;從眾志成城的抗震救災,到萬眾一心的決勝小康……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敢於勝利的革命風範,這些在長征中鑄就的偉大精神,一脈相承,綿延不絕。

  從紅船精神到長征精神,再到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大慶精神,到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兩彈一星”精神,再到定叫山河換新裝的紅旗渠精神……無不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始終是激勵著黨和人民奮勇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

  80年風雲過去,當年的“紅小鬼”都已進入耄耋之齡,那場偉大遠征的親歷者大多已經逝去,但紅色的記憶歷久彌新,紅色的基因融入中國人的血液,紅色的火焰仍然閃耀在人類文明的火炬上。

  紅軍長征勝利後的第二年,美國記者斯諾就以《紅星照耀中國》首次全面、完整、準確地描述了這次“無與倫比的遠征”。

  斯諾的書為全世界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共産黨和紅軍的窗戶,大批外國記者、作家、學者來到共産黨領導下的根據地,掀起了一股“紅區熱”。

  80年來,外國人對長征的關注始終沒有間斷。儘管視角、觀點不盡相同,但對長征的積極評價卻驚人的一致。正如美國作家哈裏森·索爾茲伯裏所説,長征將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豐碑,永遠流傳於世。

  80年過去了,長征路上永不褪色的紅飄帶,化為鮮艷的五星紅旗,升起在天安門城樓,升起在奧運賽場,飄揚在浩瀚太空……

  江西瑞金,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誕生地。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從這裡開始了震驚中外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82年後,曾被長征火箭送上太空的航天員張曉光來到瑞金。在葉坪“紅軍烈士紀念塔”前,他將一枚象徵航天精神薪火相傳的紀念火炬鄭重地交給少先隊員。

  “深邃太空奧秘無窮,探索永無止境,讓我們攜手並肩共同努力,把長征精神和航天精神擰成一股繩傳遞給新一代青少年。”他説。

  一條道路始終指引方向——走向復興的新長征

  巍巍六盤山,蒼茫大地間。

  2016年7月18日上午,在寧夏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吉縣將臺堡,冒雨拾級而上,瞻仰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鞠躬致敬。

  不遠處,六盤山上高峰依舊;放眼望,紅旗早已插遍神州。

  撫今追昔,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説,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長征要持續接力、長期進行,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這是一條永不停歇的復興之路——

  江西贛州,長征第一渡。

  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不朽的豐碑,偉大的征程

  于都縣長征源小學學生在為遊客講解紅軍夜渡于都河邁上長征路的紅色歷史(2011年9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科 攝

  9月開學季,長征源小學的孩子們吹響了嗩吶,《十送紅軍》的樂聲飄過於都河,讓人不禁回想起82年前那悲壯的出征。

  “只有往前走,才能讓天下的窮人都過上好日子。”102歲的老紅軍王承登至今不忘跨過於都河時的初心,一直關注著贛南老區的變化。

  過去4年,贛州10萬群眾挪出深山“窮窩”,近300萬農民告別土坯房,全市70萬貧困人口預計將在2018年全部脫貧。

  “讓老區群眾快點、再快點脫貧致富,這是我們的責任,這是我們的新長征。”贛州市興國縣社富鄉雙龍村駐村“第一書記”朱長華説。

  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不朽的豐碑,偉大的征程

  于都縣羅坳鎮移民新村的屋頂上均安裝了光伏發電板(9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而在長征路的另一頭,甘肅會寧同樣進行著一場脫貧攻堅的新長征。

  餐館、農家樂打出“紅軍飯”的招牌,會師樓、會師塔等景點遊人如織,在展銷中心遊客們可以購買當地剪紙、長征紀念章等特色産品……繼承了長征精神的會寧人,用勤勞的雙手,盤活紅色資源,正積極改變著家鄉的貧困面貌。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沒有終點,前進的步伐就永不會停歇。

  從脫貧攻堅走向共同富裕,到建設生態文明共創美麗中國;從調整經濟結構適應“新常態”,到深化改革衝破利益固化藩籬;從凝聚世界共識共渡發展難關,到構建新型大國關係……自出發那天起,這場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征從未結束,今後要走的道路仍然不會平坦。

  “我們面前還有‘雪山草地、激流險灘’,我們身邊還有‘槍林彈雨、圍追阻截’。這就要求我們時刻準備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用我們的智慧和勇氣不斷開闢新天地、創造新奇跡。”中國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韻公説。

  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不朽的豐碑,偉大的征程

  畫家李宗津描繪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5月在長征途中紅軍強奪大渡河上瀘定橋的大幅油彩畫(資料照片)。黃景達 攝

  這是一條實事求是的奮進之路——

  又是一年豐收時,安徽小崗村4000畝高標準示範農田裏,70多臺收割機、運輸車齊作業,現代化大農業生産景象讓小崗人豎起了大拇指。如今,在這個“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土地流轉面積已有8400多畝,佔可耕土地面積的58%。

  “從過去大包乾到現在小塊田變為大塊田,路子對了,小崗還是那個敢想敢試的小崗。”當年的“大包乾”帶頭人、73歲的嚴金昌説。

  實事求是,勇於探索;千回百轉,不斷前行。這就是中國共産黨人始終如一的品質。

  被迫長征,緣于選擇了錯誤的道路;長征勝利,緣于回到了正確的道路。連曾經奉行錯誤路線的李德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同志比我們更了解在他們本國打革命戰爭的正確戰術。”

  什麼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

  長征途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正確解決了關乎黨和紅軍前途命運的一系列全局性問題,確保了紅軍長征勝利,也找到了一條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道路。

  沿著這條道路,中國共産黨人戰勝了長征路上的種種考驗,肩負起抗戰救亡的歷史重任,帶領人民建立了新中國。

  沿著這條道路,中國共産黨人擺脫了“蘇聯模式”的束縛,走上了自力更生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沿著這條道路,中國共産黨人吸取了十年動亂的慘痛教訓,撥亂反正,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嶄新局面。

  “回望歷史,失敗讓我們自省,勝利讓我們自信。走好新的長征路,就是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發展的新境界。”王新生説。

  這是一條通往夢想的光明之路——

  風,又起珠江口。

  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4.05%;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66.2件;生命健康、海洋經濟、航空航天、智慧裝備製造等“未來産業”方興未艾……創新,成為這個城市最亮的底色。

  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明確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如何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時代命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抓住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牛鼻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逐步形成了以實現中國夢為目標的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走好新長征路提供根本遵循,在神州大地激蕩起追求夢想、幹事創業的熱潮,凝聚起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力量。

  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不朽的豐碑,偉大的征程

  9月26日,新華社大型主題網絡直播欄目《紅色追尋》在寧夏將臺堡圓滿收官,紅軍後代及直播團隊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紀念碑前合影。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首都北京,秋意漸濃。

  在一條以“復興”命名的寬闊道路旁,一場以“長征”為主題的展覽吸引了眾多觀眾。

  人群中,82歲的杜顯富老人在一幅毛澤東同志的畫像前佇立良久。

  “毛主席説過,長征是播種機。今天,長征播下的種子已經開花結果了。你看,我們的國家多富強,我們的生活多美好。”曾在人民大會堂為毛澤東同志服務過的杜顯富動情地説,“希望這些種子在新長征路上開出更鮮艷的花朵、結出更豐碩的果實。”

  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不朽的豐碑,偉大的征程

  10月1日,在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解説員在為參觀者講解“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主題展覽”。新華社記者 殷剛 攝

  一個月前,同樣在這個展覽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鼓舞和激勵全國人民——

  “我們要銘記紅軍豐功偉績,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深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群眾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繼續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萬眾一心、頑強拼搏、奮勇前進。”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