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讓我們,以此致敬長征!

2016-10-22 11:25:50|來源:貴州日報|編輯:張斯路

  原標題:讓我們,以此致敬長征!(上)

  編者按:10月21日上午,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併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説:“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産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

  80年前,紅軍翻越夾金山、夢筆山、長板山、折多山……走過茫茫草地,穿過槍林彈雨,突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完成震驚世界的萬里長征。

  今天,讓我們走近老紅軍,聽他們講述長征路上的故事,重溫偉大的長征精神,致敬長征!

  王道金:長征精神伴隨一生

  “當兵就要當紅軍,工農配合殺敵人,買辦豪紳和地主,堅決打他不留情……”

  在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的病房裏,耄耋之年的老紅軍王道金仍然記得這首激昂的歌曲。他是為數不多從“紅都”瑞金出發,闖過五次反圍剿,經過湘江戰役、婁山關大捷,翻過夾金雪山、走過松潘草地,一直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征全程的人,再後來,他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建設新中國……我們無法想像,長征,如何貫穿了他的一生。

  

  老紅軍王道金一直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征全程。

  1915年,王道金出生在江西興國縣一個貧農家庭,15歲那年他懷揣母親縫製的布鞋,跟上了紅軍的隊伍。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悄然從瑞金出發,渡過於都河,向湘西進發,開始了悲壯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這一走就是二萬五千里。

  時年19歲的王道金,已經是紅三軍團第四師的一個小排長。作為湘江戰役的先頭部隊,王道金負責偵查任務,回想起戰鬥的慘烈,他至今悽然:“打湘江是長征中最艱苦的一戰。”5天激戰,八萬多人只剩下三萬,紅五軍團三十四師幾乎全軍覆沒。“湘江渡口水面寬,水又深,有的戰士掉進漩渦就被沖走了。”三軍團四師十團團長沈述清和繼任團長杜仲美相繼犧牲,王道金所在連一百多人僅余三十人,一排最後只剩下十來人。紅軍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滔滔江水。付出巨大的犧牲後,紅軍最終突破了國民黨重兵設防的封鎖線,渡過湘江,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

  1934年12月,中央紅軍攻佔貴州黎平,並召開政治局會議,確定向黔北進軍,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新的根據地。1935年1月初,紅三軍團四師渡過清水江、茶山關,經尚稽鎮向遵義開進。王道金帶領的一連一排到達南白鎮,奉團部命令駐守。由於新增幾十名新戰士,一排改為警衛連,王道金任連長。警衛連的任務一是監視貴陽、鴨溪方向來犯之敵,二是保衛三軍團沒收委員會及其物資。

  為了確保遵義會議的正常召開,王道金帶領警衛連不分白天黑夜地執行警戒任務,防止軍閥搞破壞。“保衛毛主席,保衛黨中央,我為遵義會議站崗。”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遵義召開,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和紅軍,也挽救了革命。

  回憶長征途中爬雪山、過草地的場景,王道金説:“過夾金山時,當地老百姓説大雪山是神山,鳥都飛不過去。可無數的紅軍戰士沒有退縮,在前有天險,後有追兵的困境中毫不猶豫地上山了。”

  在杳無人煙的松籓草地。王道金所在的十一團,計劃7天走出草地。可無邊無際的草叢、沼澤讓他們幾乎無從下腳,腳下是草莖和腐草混合的爛泥,有的陷得太深沒有救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戰友犧牲。

  從1934年10月16日紅軍渡過於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中國工農紅軍從江西到陜北,歷時兩年整,行程上萬里,其間經過無數次激烈的戰鬥,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人數從出發時的八萬六千人銳減到不足三萬人。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無數王道金一樣的紅軍戰士憑著一股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心,支撐到了勝利到來的那一天。

  長征勝利結束後,王道金接受組織安排到陜北紅軍大學學習。七七事變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王道金調入一二零師,任連指導員,先後參加了抗日遊擊戰和留守警衛工作。解放戰爭期間,他又作為師供給部政委參加了隆化戰鬥,並因後勤保障工作突出,榮立大功一次。

  1958年,中央號召部隊支援地方建設,王道金被分配到了貴州銅仁,任專署副專員、地委常委,在這裡一幹就是13年。在他任內,主持修建的銅仁機場和湘黔鐵路銅仁段兩件工程,對改變銅仁落後面貌起到了關鍵作用,至今還是當地民眾口中津津樂道的“政績”。

  “當了一輩子兵,打了一輩子仗,再苦再難都勝利了,從不後悔當紅軍。”王道金慈祥而謙和的面龐上看不到一絲苦難的陰影,對於這樣一位歷經滄桑、閱盡世事的老人而言,長征,就是他的一生。

  何開欽:以大無畏的精神一路走來

  95歲的老紅軍何開欽,出生在貴州省黔西縣一個叫做石桐樹的地方。

  “七歲那年,父親去世,家裏窮得連吃的都沒有。”十四歲那年,他找到紅軍的部隊,紅軍收下了他。

  跟著部隊一起走,爬雪山、過草地……從此,何開欽再也沒有回過自己的故鄉。如今,從四川省交通廳公路局退休後,他和老伴李尚英一直居住在成都。

  看到我們-——從家鄉來的人,何開欽談興很濃。在近兩個小時的採訪裏,老人幾乎沒有太多的停頓。他思路清晰地為我們講述自己參加紅軍的故事,聲音洪亮。

  

  老紅軍何開欽講述自己參加長征的故事。

  “紅軍在宣傳中説,不打人不罵人,要解放受苦的老百姓。”進了部隊後,何開欽看到紅軍做的和説的一樣。

  何開欽當時所在的是紅二方面軍二軍團6師16團,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委。

  1935年,紅二軍團開始長征。

  剛進入部隊不久的何開欽,跟著一起走。“一路走到麗江、石鼓,渡過金沙江,進入香格里拉……”他回憶,當時不分白天黑夜都在趕路,每天要急行200多裏地,實在走不動了也掉過眼淚。“可是走不動了,也要走,因為被地主抓住就會被殺掉。” 甚至有時候,何開欽睜開眼睛突然發現,自己已經在打瞌睡了,可腳還在不停地往前走。

  老人回憶,“見過賀龍,沒有架子”。也記得張國燾堅持南下,反對中央北上方針的歷史事件。

  在艱苦的北上路途中,還伴隨著激烈的戰爭。何開欽記得,在甘肅就曾被胡宗南的部隊包圍。“還有,在寧夏固原也和國民黨打了一仗。”“後追前堵,險象環生,但是我們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死。”“寧可死也不能帶花(受傷),一定要走出來。”

  問及爬雪山、過草地的故事。老人也一一道來,仿若歷歷在目。

  “過雪山前,每個人都要帶辣椒,在山下熬辣椒水。”何開欽和戰友們每個人都要喝,因為辣椒可以提高禦寒力。途中的雪山很高,帶病的紅軍要攙扶著才能爬上去。山上是終年的積雪,看不到一丁點植物。

  雪山上,患有氣管炎的指導員沒有能熬過去,犧牲了。何開欽和戰友們含著眼淚,用皚皚白雪將他掩蓋。再往上,空氣越來越稀薄,行走越來越困難,部隊只能邊休整,邊前進。

  過草地的時候,也非常危險。“遍地沼澤泥潭,根本沒有路。我們循著一方面軍留下的路標前進。”何開欽跟著部隊走到川西北若爾蓋地區,茫無涯際的草地裏,淺處沒膝,深處沒頂。“如果不小心陷入泥潭,會越陷越深,甚至被吞沒。”紅軍戰士們人拉人,才能把陷進去的戰友拉出來。

  途中也沒有樹林遮蔽,睡覺就在幹一點的地方合一下眼。帶的乾糧吃完了,何開欽和戰友們就吃野菜、喝鹽水充饑。“部隊發了野菜的標本,要照著標本找來吃,不然吃下毒野菜會中毒。”何開欽就親眼看到過,有紅軍戰士錯吃了毒野菜,口吐白沫。更有嚴重的,倒在野地裏,再也沒有能醒過來。

  連野菜都沒有的時候,戰士們就把自己的皮帶燒了吃。因為在後勤部,何開欽對部隊行軍中生火的細節尤為記憶深刻。“從棉衣裏扯出棉花,搓成棉花繩,再放在石板上搓。等有星星點點的火光了,就輕輕吹一下,讓它越燃越大。”大家找來乾草,引火煮東西吃。

  長征路上,何開欽和戰友們正是憑著超凡毅力和信念,以大無畏的精神一路走來。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他所在的紅二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第120師,到晉西北駐軍。因為急性盲腸炎,何開欽到了張家口,沒能再跟隨部隊前行。

  長征的記憶,已融入血液之中。這位老紅軍在歲月的洗禮中見證新中國的蓬勃發展。

  採訪結束後告別老人,我們前往建川博物館。在博物館的抗戰老兵手印廣場上,看到了抗戰老兵手印碑林。“他們曾經用雙手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改變了民族的命運。”

  在碑林中,我們找到了何開欽的手印。掌紋清晰的鮮紅手印旁,寫著--八路軍一二0師獨二旅旅部警衛員,何開欽。

  

  建川博物館裏留存的何開欽手印。

  圖文|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程星 葉力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