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美國大選關注度創新記錄 媒體:在喧嘩中分裂對立

2016-10-25 14:06:20|來源:參考消息網|編輯:曲金娜

10月19日,特朗普(右)和希拉裏在拉斯維加斯進行第三場電視辯論。(美聯社)

  再過半個月,美國總統大選將迎來11月8日的選民投票日,總統之爭便將塵埃落定。普遍認為,這是一場不同尋常的大選,但究竟為什麼如此不同尋常,則眾説紛紜。

  創造一系列美國紀錄

  這次總統大選創造了一系列美國紀錄:

  歷史上第一次登記選民超過兩億的大選;歷史上第一次女性成為大黨總統候選人;70多年來第一次有毫無公職和選舉經驗的人士成為大黨候選人;低俗程度創新高的互揭黑底、相互污名化的選戰;第一次有總統候選人表示勝選“全盤接受結果”,敗選“到時看情況”;兩名大黨候選人罕見地同時被多數選民認為是有嚴重缺陷的候選人,不受歡迎程度之高都創了歷史紀錄……大選到最後階段,主題徹底變成誰夠格當總統,而不是誰做總統能讓國家更好。這樣的選戰焦點也是過去罕見的。

  美國紙媒“一邊倒”的規模也是空前的。歷來很少表態的《外交》雜誌和《大西洋》月刊、一向持中立立場的《今日美國報》,甚至還有一些支持共和黨的保守派報紙,這次都表態支持希拉裏·克林頓。《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對特朗普的攻擊不遺餘力。堅決站在特朗普一邊的,似乎只剩下福克斯電視臺和一些右翼新聞網站。

  大選獲得的關注度同樣創造了新紀錄。尼爾森公司收視數據顯示,預選階段共和黨和民主黨內第一次辯論的收視率都創了歷史新高,總統候選人第一次電視辯論更以8400萬觀眾刷新紀錄,而在第二次電視辯論時,YouTube、臉書和推特三大社交媒體也都誕生了各自的新紀錄。值得注意的是,網絡受眾總量遠遠高於電視受眾,但YouTube的數據顯示,網民觀看其流媒體直播時間平均為25分鐘,這意味著大部分網民並無耐心看完90多分鐘辯論全程,信息接收碎片化與網絡傳播偏頗特點疊加,傳統媒體的“事實核查”遭遇冷落。

  候選人被嚴重污名化

  今年大選的特殊之處,還能羅列更長一張清單。儘管如此,首先也最引人注目的,毫無疑問是其創紀錄的低俗程度,以人格攻擊為主的消極選戰主導了大選進程。

  這次大選,除民主黨預選,作為潛規則的“政治禮貌”幾乎無法維持。總統候選人“二辯”前,由於猥褻和侮辱女性的談話錄音被曝光,特朗普在48小時內聚齊3名和比爾·克林頓有緋聞的女性開記者會,並把她們帶到二辯現場前排就座。辯論中,他公然把“比爛”作為自己止損和護住基本盤的主要策略,宣稱自己説話流氓,而希拉裏的老公做事流氓。

  “二辯”結束後,雙方繼續相互污名化,迄今已有10名女性向媒體陳述曾遭特朗普性騷擾,特朗普則一概否認。這些場面令人想起美國諷刺小説家馬克·吐溫的短篇小説《競選州長》裏,九個流浪兒童圍著獨立候選人叫爸爸的情景。

  這些現象,表現出美國政治倫理髮生顯著變化。兩名候選人都把“為了反對而支持”,作為爭取選民的共同王牌,不把競選策略的重點放在政策主張上,而是爭相證明對手不夠格當總統、沒有總統范兒。希拉裏從脾氣性情著手,重點攻擊特朗普性別歧視、種族歧視,極端自大自私和缺乏常識;特朗普則強調體能精力,並著力打造希拉裏“最腐敗的不誠信政客”形象,使用陰謀論攻擊對手。

  不斷刷新低俗程度的消極選戰,加上雙方團隊、粉絲和“維基揭秘”助攻,使得大選進程中,政治謊言和陰謀論大行其道。特別是網絡上,各種不實或誇張消息、五花八門的陰謀論流傳甚廣並得到大量信眾,極大地扭曲和分裂著民意。

  《華爾街日報》和全國廣播公司(NBC)最新聯合民調顯示,目前半數選民對希拉裏持負面看法;63%的選民對特朗普持負面看法,對希拉裏和特朗普持正面看法的選民分別只佔40%和29%。民調專家霍威特預測:“不管誰當選,都會是上世紀30年代以來民調歷史上最不受歡迎的總統。”

  這也意味著,無論誰入主白宮,新一任美國總統都面臨著自身形象和國家形象的重塑問題。

  凸顯多層面二元對立

  本次大選的第二大特點,在於多層面、多向度地暴露了美國社會內部的分裂和對立。

  意味深長的是,對這場大選,人們給予的二元對立的標簽化定義本身就多得讓人眼花繚亂:民主黨VS共和黨,建制派VS反建制派,主流VS非主流,精英VS大眾,女權主義者VS男性沙文主義者,最有經驗的政客VS最沒有經驗的門外漢,進步主義VS民粹主義,自由主義VS保守主義、白人美國VS多元美國,美國強盛論VS美國衰落論,開放VS封閉,全球化VS反全球化,自由貿易VS反自由貿易,沿海都市帶VS內地城市……每一種標簽都從不同角度折射出本次大選的分裂和對立特徵,也因簡單突出某個側面而導致扭曲甚至誤讀複雜的真相。

  對立首先表現在政黨走向進一步“極化”。預選過程中,主張進行“民主社會主義革命“的伯尼·桑德斯激發了大量年輕選民參政熱情,迫使希拉裏幾乎全盤接受了他的主張,包括反對簽署《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州立大學免除學費等,民主黨集體左轉,成為歷史上“最自由的民主黨”;而主打民粹牌、排外牌、恐懼牌的特朗普背離了共和黨傳統主流政策,卻獲得共和黨歷史上最多的預選票數,共和黨基層向右轉,被茶黨所主導,黨內建制派陷入與共和黨基層選民疏離的尷尬。

  其次,表現在民眾對華盛頓和華爾街的高度不信任。選戰中,這種情緒被充分利用和調動,不少競選口號本身就具有濃厚的二元對立色彩。桑德斯著意渲染“1%VS99%”和“華爾街VS普通民眾”;特朗普動輒自稱“華盛頓政治圈外人”,以非政客、代表工人階級利益自居,不斷指責對手非法操縱選舉。

  至於特朗普對“政治正確性”的顛覆以及他因此得到的大量喝彩,還反映出美國社會內部深厚的種族對立情緒和性別歧視心理。

  今年大選,還有一個層面的分裂和對立令人深思,那就是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上的聲音“對立”。如果説傳統紙媒幾乎一邊倒支持和偏袒希拉裏,特朗普就是社交媒體上的寵兒,其支持者在網絡上片面傳播和放大其聲音的熱情與能量令人吃驚,其傳播情況反襯出傳統紙媒影響力的下降。

  轉折時刻還沒有到來

  儘管存在如此複雜的分裂、對立和候選人的高度錯位,這場大選仍然決非所謂“騙子與瘋子”“精英與大眾”“建制派與反建制派”的對抗等狹窄説法所能定義。實際上,以“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看待美國大選,雖然容易抽絲剝筍,但也容易機械化,造成一些誤區。

  在本報記者的採訪中,從專家到普通民眾,不少受訪者都帶著複雜的神情説,2016年美國大選之所以史無前例,在於“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特朗普這樣的候選人”。

  但特朗普又並不是憑空産生的,他有他的社會土壤,有他的鐵桿粉絲,他關於驅逐非法移民、在美墨邊境建造隔離墻、退出多邊貿易體系、把“激進伊斯蘭主義”等同於恐怖主義、加強“法律與秩序”應對內地城市犯罪活動等主張,使美國“重新安全”“重新偉大”等口號,為他贏得大量支持。他獲得了共和黨預選歷史上最多的選票,喚醒了一大批一度在選舉日失蹤的選民,展現了共和黨自茶黨興起以來基層分裂、基層與精英存在隔膜的困境,也展現了一個某種程度上因人口結構變遷出現“白人身份危機”的美國。

  就事實而論,特朗普不能代表美國民眾,他的支持者不乏精英、大金主和建制派,美國中低收入階層的主體、工人階級或勞動人民的主體,也決非白人藍領,而是非裔、西裔、印第安人等少數族裔。

  2016年美國大選是美國歷史上第58次總統大選,這意味著,美國大選機制從基本定型到現在,已經230多年,其連續性超過法德,在世界上僅次於英國。回顧美國選舉歷史不難發現,每次大選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都是各種社會問題的大曝光,都涉及國家強盛抑或衰落及發展方向之爭。如果追溯以往美國大選的經典場景,這場大選的很多喧嘩與騷動恐怕難以稱“最”,大選勝負雖將深刻影響美國走向及美國與世界的關係,但似不必過於受輿論泡沫影響而予以高估。這場大選中,美國強盛還是衰落之爭,在一定程度上是執政黨和在野黨的競選宣傳,共和黨雖然面臨黨內整合,但美國兩黨政治體制預期不會發生根本動搖。多種跡象表明,美國的轉折時刻還沒有到來。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