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德並購前景廣闊 專家表示投資仍需理性選擇

2016-10-25 17:06:1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開元週游集團市場部副總監 王立坤

中國國際投資促進中心(德國)副主任 湯拯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駐華代表 舒友函(Jonathan Schoo)

德國聯邦並購協會總經理 李瑪科(Markus Rieger)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武詩韻):日前,由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主辦的“2016投資與並購合作”德國專家與企業中國行活動結束了在昆山、佛山和杭州三地的考察。此行不僅使人們看到了中德企業並購的巨大前景,也指出企業在投資時理性選擇的重要性。

  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在德國的並購數額近年來呈現井噴式增長,2016年上半年的並購數目已經超過了2015年全年的總數,特別是民營企業已經逐漸成為對德並購的主力軍。同時,德國中小企業越來越積極地跨出國門尋找中國合作夥伴也並非偶然。開元週游集團市場部副總監王立坤對此深有感觸:“第一點是在德國有很多的家族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很多都做到了隱形冠軍,但是他們面臨自己的孩子不願意繼承家業,家族和企業後續無人來管理。另外一個是,德國和整個歐洲市場本來就比較小,哪怕研發出來很多新的技術,在歐洲如果沒有那麼大的體量來接受技術轉化成産品的話,可能感覺是不值得投入生産的。所以他們想,借助中國資本的力量,把他們的發明或産品在中國轉化成産品會特別快。”

  今年上半年,中德並購的總投資額已經達到102億歐元,而這不過是最早被春風吹綠的幾片葉子。中國國際投資促進中心(德國)副主任湯拯認為,中德並購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國際上跨國投資合作裏面,並購在合作形式中佔37%,但中國還只佔2%,這裡面多大的空間,需要你用豐富的想像力去想。中國的外匯儲備是按萬億計的,最近有些減持還在3萬億到4萬億,這種高位,如果其中一部分到海外投資,至少是幾千幾萬億美元級別,現在還沒有到那個時代。”

  湯拯認為,距離跨過並購的黃金期還有5到10年的時間。目前中國企業並購的成功率只有約30%,因此企業一定要審慎選擇。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駐華代表舒友函(Jonathan Schoo)提醒企業,並購並不是對所有事件都適用的最佳解決方案:“我們很歡迎中國這樣的投資,但是也建議企業應該認真考慮它們真正需要什麼、想要什麼。並購對每一個企業來説並不一定是最優解,綠地投資雖然收效緩慢,但是可能會更長遠更成功。”

  綠地投資有何優勢?德國聯邦並購協會總經理李瑪科(Markus Rieger)舉例説:“華為自力更生發展成為世界領先的手機製造商,它在德國進行的就是綠地投資,並沒有並購當地企業。華為就是立足自身向歐洲做推廣。如果企業想要移植自己的戰略和視角,並購的話就要受限于外來的員工和標的企業的文化,很多時候人們是不願意受制于這些的,於是可能更傾向於在目標國建立自己的根據地,將自己的員工外派過去,建立生産基地等等。”

  綠地投資和並購有著各自相應的風險和優勢,中德並購的浪潮裹挾著巨大的機遇和涌動的人心襲來。中國國際投資促進中心(德國)副主任湯拯認為,中國企業在縱身一躍之前要有清醒的頭腦:“首先一個企業,你去並購人家的時候,自身有沒有一個內在的邏輯。我現在的集團是做什麼的,買了之後他能給我什麼樣的支撐,比如説我們都是生物藥企,我在國內有渠道,他能用我的渠道銷售,一下子營業額翻一番;還有一種是他在歐洲有他的銷售渠道,我跑到他那裏去,進入歐洲主流市場;還有可能是我做得很好,就缺那麼一兩個技術,德國人有這樣的技術,我的子公司就可以買過來進行協同,這也是一種思路。這裡面涉及到一系列問題。首先是人才,你有沒有這樣的人才去管理它,這是最核心的;然後就涉及到你的戰略:出發點有沒有戰略,並購後的戰略是怎麼協調的。”

  中國已經進入海外投資2.0時代,超前的戰略眼光如果能和完善的投後管理相結合,必將會把中德兩國共同帶入飛速發展的快軌。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