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內地學生在港遭遇"七年之癢":猶豫拿不拿永久身份

2016-10-28 13:46:05|來源:澎湃新聞網|編輯:趙妍

  原標題:內地學生在香港遭遇“七年之癢”:不少人猶豫拿不拿永久身份

  香港永久居留權,要還是不要?一些在香港連續居住已滿或將滿7年的內地居民猶豫了。

  按照香港特區《基本法》規定,內地居民在香港連續居住7年以上便可獲得永久居留權,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享受和在香港出生的香港居民同等權利和義務,同時放棄內地戶籍。

  因為這個政策,有著翻譯夢的大連女孩許思曾經放棄了已經拿到錄取通知書的“夢中學校”巴斯大學高翻學院。如今在香港連續居住滿7年的她,面對是否要成為香港永久居民的選擇,卻猶豫了。

  同樣猶豫的不只她一人。

  從2008年起,香港政府為鼓勵內地畢業生留港服務,規定內地本科生畢業後可留港12個月,期間可工作或就學,12個月後如有工作便可以繼續在港居留。現在距離2008年的政策已經到了第八年,不少在港校受追捧時期赴港求學的內地學子,已具備了申請永久居港權的條件。

  10月18日以來,澎湃新聞採訪多名有在香港念本科求學經歷的學生,發現是留下還是離開,是目前這個群體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糾結。

  為留下兩次“被困”

  2008年,陳柚高考排名湖南省前十幾名,她當時有兩個選擇:清華大學或香港中文大學。沒有經過太多猶豫,在那個省級“高考狀元”紛紛選擇到香港讀書的年代,她很快選擇了香港中文大學。

  陳柚説,她當時選擇到香港的原因特別簡單,“我從初中開始特別喜歡張國榮,而香港是張國榮粉絲的聖地。”陳柚拿到了50萬港元的香港特區政府獎學金,是當年湖南省唯一拿到全額獎學金到香港中文大學就讀的文科生。

  從剛開始到香港讀書,陳柚就一直想拿到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本科四年,畢業後可以無條件留港一年,之後再工作或讀書兩年就可以拿到永久居留權。既然已經在香港待了那麼久了,就索性拿到身份再離開吧。 ”陳柚對澎湃新聞説。

  “拿到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出境就比較方便。”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官網顯示,香港特區護照目前可免簽或落地簽的國家及地區共156個,這是吸引陳柚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也正因為“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陳柚兩次被“困”在了香港。

  201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讀完研究生後,陳柚想繼續在她研究的領域深造,當時她有很多去歐美的選擇,但為了滿足連續居住7年的條件,她不得不把範圍局限在香港的高校內。 “走了吧,就只差這麼一點點時間就到了,但如果從學術上來説,一直在香港也不是特別有意思,去美國讀肯定是更好的選擇。”

  而第二次讓她感覺“崩潰”。2015年陳柚在港連續居住即將滿7年,但在計算日期時,她發現她的簽注加起來距離7年恰好少了一天。而正因為這一天,她需要多申請一次工作簽注,即要在香港多工作一年,“如果不是那一天的話,我可能不會多找一份工作多留一年。”

  讓她驚訝的是,像香港中文大學等亞洲排名前列的香港著名高校裏,不少來自內地的本科生畢業後選擇在香港賣保險。 “有些特定的專業,比如跟電子工程相關的專業,可能在內地的發展都會更好,但有些內地畢業生為了湊滿7年,選擇留在香港賣保險,而他們當年高考時都是高分考生啊!”

  2016年,拿到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不久後,陳柚回到北京大學繼續讀法律。至於三年後畢業時的打算,陳柚覺得還是要根據工作機會和地點來決定。雖然拿了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但在身份認同上,陳柚覺得自己還是內地人。

  不過,擁有香港永久居留權讓她在3年後做決定時多了一種選擇。“畢竟回香港工作會方便很多,不用重新申請工作簽證,可以隨時回去,有些企業也可能更傾向於雇傭擁有香港居留權的人,會省去幫他們申請工作簽注的麻煩。”

  香港回歸祖國後,赴港就讀的內地學生曾一度增長迅猛。據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官網顯示,1998年,有36名內地學生獲得資助入讀香港高校。2003年,教育部批准香港高校向內地招生,當年入讀香港高校本科課程的內地生數量為842人,2008年則達到了3363人。

  然而近3年,港校熱卻在內地考生中持續降溫。據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統計表明,雖然赴港入讀的內地本科新生數量基本保持不變,但申請香港高校就讀本科的內地生少了。

  香港大學10月24日回復澎湃新聞,2009年申請港大的內地學生人數為8016人,此後逐年上升,在2013年達到頂峰12513人,2015年跌至9400人,2016年再次跌至8000人。香港科技大學來自內地的申請人數也在下降,澎湃新聞曾報道, 2013年來自內地考生的申請有6900份,2014年近6000份,2015年則是近5000份。

  
2006年12月,上海,香港大學招生負責人向媒體介紹學校的招生計劃。 澎湃資料圖

  不留下的理由

  和陳柚不同,許思已經在香港連續居住第8年了,但她並沒有把自己的香港居民身份證換成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

  許思也是2008年開始赴香港讀書,在香港浸會大學讀翻譯專業。高中成績優異的許思因在高考中發揮失常,沒考到她最心儀的北京外國語大學,家境殷實的她選擇自費到香港讀書。

  許思在香港浸會大學度過了5年的本科時光,其中有一年在荷蘭交換。在香港的第六年,她選擇到香港中文大學讀一年制碩士,碩士畢業後,距離7年的標準只剩下1年。

  “就差那麼一點點了。”許思一直有個翻譯夢,她想要學高級翻譯做口譯,“如果當翻譯的話,肯定需要全世界旅行,有香港特區的護照會方便些。”

  如今,她在香港連續居住已滿7年,但換不換永久性身份證,許思和家人卻猶豫了。“2015年大病一場之後,身體一直不好,不知道還能不能支撐國外頂尖高校高翻學院高強度的學習。我也在猶豫,不知道將來會在哪工作。”

  “我一個女生留在香港,家裏未免會擔心,而且在香港紮根還是很難的。雖然內地的房價也在不斷上漲,但跟香港一直居高不下的房價相比根本不算什麼。”許思説,她剛到香港的時候就被告知香港太平山山頂道的房價已經高達每平方米66萬元人民幣,就算位於香港近郊新界沙田的香港中文大學附近的房價也動輒每平方米超過20萬元人民幣,而海景房每平方米30萬元人民幣也是有的。

  “買房很貴,租房也不便宜。”許思説租房是她現在每個月很大一筆開銷,在香港中文大學附近每個月6000港元租不到一間只有10平方米的臥室。

  與香港居高不下的房價相比,香港剛畢業的學生的工資並不高,許思説她和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同學月薪都很少超過2萬港元。

  “與並不高的月薪相比,是高強度的工作節奏。我的很多朋友都説每天下班回家,經常累到什麼都不想幹,只想癱倒在床上。香港的消費水準很高,每天吃飯大概要花100港元,交通要花30港元,基本上每個月很少能夠存到錢。”許思説。

  此外,香港沒有政府養老保險制度,也成為許思的顧慮之一。她認識的很多香港人都會買商業保險或存錢,不少香港人都在擔心養老問題,而如果她將來選擇回內地工作,內地雇傭她的單位會替她交納社會保險,但一般不會購買商業養老保險,“雖然現在年齡還小,但是養老問題也需要提前考慮。”

  劉睿是北京人,2007年就到香港讀書,在香港居留了9年,讓他可以説一口流利的粵語。

  在香港一所國際學校教書的劉睿月薪已經接近3萬港元,他遲遲沒有選擇更換香港永久性身份證,主要是捨不得他原有的北京戶口,也捨不得他的故鄉。

  “在香港的內地人經常稱自己是 港漂 , 港漂9年,就算再適應,還是感覺這裡也不是家,終究要回去。回去自然要有北京戶口,在買房、買車等方面更方便一些。”劉睿説。

  但如果回去,劉睿也有擔憂,他説他當初少小離家到香港讀書,從18歲到27歲,在港9年積攢下了很多人脈,他怕回到北京會重新面對融入困難。

  劉睿還不捨香港的低稅率。香港作為免稅港,沒有關稅和增值稅,這使得在香港買進口商品會非常便宜。不但如此,劉睿説和他相同收入水準在內地工作的朋友,交的個人所得稅約為他的三倍以上。

  
2008年,上海復旦大學光華樓,等待參加香港大學面試的考生。 澎湃資料圖

  留下的和離開的

  重慶女孩麥蘇2011年開始在香港教育學院(現已更名為“香港教育大學”)讀書。如果一直留在香港,到2018年8月,麥蘇就可以換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

  “我現在留在香港,就是因為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拘束。”麥蘇的男友在美國讀書,她説,未來不排除到美國深造和定居的可能,“拿到香港特區的永久性身份證後,拿美國綠卡會比用中國內地的身份快很多,節省很多年。”

  如今在香港一家韓企工作的麥蘇認為,對於在香港讀本科的內地生,在香港讀完本科後找工作並非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找工作時也沒有受到歧視,相反很多公司都傾向於找普通話水準高又普遍成績優異的內地生。

  然而,麥蘇還是覺得想要完全融入香港不容易。她剛到香港時,因為不會粵語和香港同學的交流出現困難,“有的時候完全聽不懂對方在講什麼。”5年過去,麥蘇已能説一口流利的粵語,“可是不要以為熟練掌握一門語言,就能完全融入當地人的生活。”麥蘇覺得她和同事有時候交流起來還是比較困難,同事講的笑話她往往聽不懂。

  在香港融入難的時候,麥蘇曾經想過轉身就走,可是每次這麼想的時候,就還是捨不得。她覺得香港是個相對很公平的城市,無論是讀書還是工作,這裡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得到認可。

  麥蘇現在還在糾結沒有選擇轉身就走,但是她的同班好友李芳卻選擇了轉身就走。

  青島女孩李芳曾經是麥蘇的室友,初到香港時,麥蘇也曾經猶豫和糾結過要不要在香港待滿七年拿到永久居留權,可是很快就發現實在無法適應,“從飲食到氣候到方言,都和青島存在巨大差別,更別説與當地學生之間幾乎完全無法交流,我覺得如果完全適應,自己以前的人格都要被重塑。”李芳説。

  “離開香港的那一天,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我知道我留在香港並不難找工作,可是在那裏的四年,一直有一種逼仄的壓抑感,為人處世要格外小心翼翼。”李芳説,現在在回到青島工作的她並不後悔離開香港。

  “可是等到朋友圈裏一片曬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時候,我心裏估計也會 咯噔 一下吧。畢竟也曾是我的夢想。”李芳説。

  李芳説是否去留曾經是他們在內地生微信群裏經常討論的話題,不少人都經過猶豫和掙扎,甚至未滿七年的他們現在還在猶豫和掙扎。

  來自廣東的王倩是麥蘇的學姐,2009年進入香港教育學院學習,2013年畢業後順利在香港找到一份小學教師的工作,2016年8月,她取得了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

  王倩對自己現在在香港的生活狀況比較滿意。自2009年讀書之初,她的目標就非常明確,要靠讀書在香港留下來生活,如今7年過去了,她也實現了她的目標。

  王倩説她因為是廣東人,粵語是母語,再加上從小愛看TVB電視劇,對香港文化很熟悉,所以在一開始到香港時融入並沒有太大的困難,也交了很多很不錯的香港本地人朋友。

  但王倩剛到香港時也並非事事一帆風順,雖然香港文化和廣東文化有相通相近之處,但還是有比較明顯的不同。她認為需要多溝通,“只有你多去和香港學生交流,香港學生才會知道你是怎麼想的。有很多事情是因為缺乏溝通而造成的誤解。”

  王倩認為香港永久居留權存在很多便利,除了方便出境旅遊之外,還有可以享受香港便宜的公共醫療服務,“每次去公立醫院看病,無論大小病都只需要一百港幣就可以,包括所有的費用,不用再交掛號費、床位費、藥費等等。”

  不過,王倩承認,非粵語文化區的同學融入香港會更加相對困難一點,“我見過有人剛到香港時聽不懂粵語,然後覺得自己被孤立了。有的內地學生不積極去學粵語,而不會粵語就更加不願意和香港本地同學交流,然後隔閡越來越大, 也越來越不願意融入。”

  “人才流動是好事”

  已經有多少內地學生拿到了香港永久居留權?10月18日,澎湃新聞致電香港入境處,沒有得到明確的答覆。

  據香港中文大學官網統計,該校2012年內地本科畢業生中,77%留港,13%海外進修,回內地的有10%。該校2015年內地本科畢業生中,71%留港,21%海外進修,回內地的有8%。3年來,選擇留港的內地本科生畢業生比例有明顯下降。

  10月19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講師蔣軼紅博士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稱,雖然個別香港學校的內地考生申請人數確實有所下降,但她感覺目前申請赴港就讀的學生數量依舊很多,而且競爭依舊很激烈

  。“但如果 降溫 也不一定是壞事情,在不影響香港高校收生的前提下,適當 降溫 説明內地學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了,也有了更多的選擇,從而可以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蔣軼紅説。

  10月26日,社會學家、上海政法學院章友德告訴澎湃新聞,他認為當前的想要赴港讀書的學生人數下降,與應屆高中畢業生總體數量下降有關係,他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情況。關於在香港讀書後是走是留,章友德希望每個人都能結合自己的各種因素,綜合考慮後做出理性的判斷。

  章友德認為,香港本身的發展面臨人口老齡化、出生率下降、少子化等問題,香港通過高校招生、制定學生留港優惠政策等可以吸引內地優秀人才,讓香港的人口結構更加合理化。 “應該欣喜地看到人才的流動性”,他認為如果有著香港求學經歷的學生回到內地也可以促進香港和內地之間更好的交流,可以把香港的經驗帶回內地。

  (文中許思、麥蘇、陳柚、王倩、劉睿、李芳均為化名)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