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士高度評價中國人權進步的國際影響力
10月28日,中國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第七十一屆聯合國大會上再次當選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國際人士高度評價中國人權進步和人權理念的國際影響力。中國高票連任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成為為數不多的四度當選國家,再次説明中國人權進步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
“中國再次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是一件大好事,可喜可賀。”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經濟發展委員會副主任西蒙對本報記者表示,發展中國家首先應解決溫飽問題,在衣食住行方面得到充分保障的情況下才能討論其他問題。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一直致力於改善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相比之下,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水準較低的狀態下就引進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民主形式,向西方發達國家人權標準看齊,結果造成經濟發展水準與政治發展水準脫節,社會出現動亂。“中國模式成功避免了這個陷阱,側重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西蒙認為,在人民生活水準和受教育水準達到一定程度時自然會向更高的標準看齊。
“中國再次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説明中國在發展人權事業方面有自己獨特的方式方法而且取得了巨大進展。”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巴裏努研究所所長烏艾夫對本報記者表示,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貧困,這是對國際減貧事業的最大貢獻,中國人民在有尊嚴有地位的狀態下享有了自己在各方面的權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長期處於戰亂和饑荒狀態,人民又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一些國家聽信蠱惑,盲目引入西方民主,結果不但選舉權沒有得到充分保障,國家自然資源反而被掠奪一空。中國不僅自己不斷改善自己的人權狀況,還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中國對非洲國家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從最初的貨物貿易到現在幫助非洲國家建立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就是在幫助非洲國家實現脫貧、專注發展,這就是最好的人權。
“這説明國際社會對我們人權狀況的認可。”沙特阿拉伯自由撰稿人哈迪將中國和沙特的再次當選稱為“我們共同的勝利”。他對本報記者説:“我們有各自不同的國情,有各自的政治體制和宗教文化背景,我們的人權與我們的國情相適應,我們的人民感到自己的權利得到了充分保障。”他還表示:“中國在沙特的投資越來越多,到處可見中國幫助我們修建的基礎設施和中國商品,極大地改善了當地人民生活,人們正在享受著更高層次的人權。”
“祝賀中國再次當選這一重要機構的成員。”來自美國《全球策略信息》的丹尼斯對本報記者説,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改善世界範圍內人權的最好方法,這一倡議將能夠極大地避免戰爭,使各國集中精力聚焦發展,從而使各國人民的生活水準大幅提高,改善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權利。丹尼斯介紹説,他們特意出版了一本書來宣傳介紹“一帶一路”倡議。他認為,美國的人權狀況並不理想,非洲裔、原住民等少數族裔人士的人權並未得到充分保障。不久前北達科他州一個石油工程無視原住民基本權利,破壞原住民居住環境的惡性事件受到國際社會的指責;廣大非洲裔生活水準和受教育水準還遠低於白人的水準,説明美國的人權還只是照顧一部分人的權利,遠沒有達到理想狀態,沒有權利對其他國家進行指摘。
人權理事會于2006年3月建立,其前身是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人權理事會是聯合國主要人權機構,總部設在日內瓦。此次中國以180票當選,任期從2017年至2019年。其他當選國家還有突尼斯、南非、盧旺達、埃及、日本、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匈牙利、克羅地亞、古巴、巴西、美國和英國。(李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