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國人權紀實:古調童聲——天涯海角的一堂小學音樂課

2016-10-28 09:35:26|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范琪妍

麥宜斌和他的小學生,甄明攝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王肖):近年來,隨著國家和各級政府文化部門的重視,“非遺”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和非遺保護相關的政策也逐漸落實到位。但是在保護之外如何讓古老的非遺項目得到有效傳承,仍是一個艱巨而複雜的全民課題。在海南三亞的一個小村莊裏,記者有幸旁聽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小學音樂課,不僅感受到了海島漁民樂天開朗的天性,更驚嘆于他們對當地古歌謠天然的熱愛和有效的傳承。

  十月的海南依然是盛夏光年,三亞市崖州區的保平村,距離著名的旅遊景點“天涯海角”不到20公里,這裡是崖州民歌的發源地。清晨的鄉村小路上,麥宜斌老師帶領記者來到了古香古色的崖州民歌傳習所,這裡,也是他經常給小學生上音樂課的地方。

  今年53歲的小學教師麥宜斌,是土生土長的保平村人,也是崖州民歌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2006年5月,崖州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過去很多年裏,崖州民歌曾被人當做過時的老掉牙歌曲,麥宜斌也找不到知音,直到三年前,他得到政府和學校的支持,開始在保平村的港西小學一邊教語文,一邊教崖州民歌。“我們今天要唱的是搖籃調,這首歌的意思是媽媽在哄小孩睡覺時,告訴孩子説,孩子,我們家的前面種著香蕉,爺爺他們家的後面種著甘蔗,香蕉甜、甘蔗涼,等你醒來了媽媽就帶你去吃。因為是哄小孩睡覺的歌,我們唱的時候要平和。”

  崖州民歌發端于宋代,盛行于清代後期,是海南島南部西部歷史的活化石。麥宜斌教唱的搖籃調,是崖州民歌內容中相對平和、溫柔的曲式,內容多以讚美家鄉山水,表現農業生産為主。根據麥宜斌的介紹,搖籃調是海南島當地古歌謠和漢文化結合的産物。

  麥宜斌説:“像我們搖籃調,根據歷史記載是受我們崖州地區原來一種古老的搖籃歌的影響。原來我們海南島基本是黎族居住,從宋代開始有漢人南遷,所以很多漢人歌謠的用韻、唱詞都會影響到崖州民歌。”

  中原文化對崖州民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唱詞,接近七言古詩的用韻特別適合小學生學唱,雖然音樂風格兼具“唐宋之韻律、燕趙之悲壯、齊魯之儒雅”,但是易學易唱,通過麥老師的教授,一個剛接觸崖州民歌的小學二年級學生,很快就能唱一首完整的搖籃歌曲。小學生告訴記者:“這首歌的意思媽媽哄小孩睡覺。媽媽説,媽媽出去幹活了,你要好好睡覺。”

  麥宜斌説:“目前在學校裏教授這個課程,我都是把一些老藝人寫出來的適合小學生唱的、有教育意義的歌整理出來,在教唱的過程中教給孩子們一些演唱技巧。這個學期我從二年級開始教到五年級,一首歌四句半,我教兩節課他們就熟了,這麼下來一個禮拜孩子們就能學會一首歌。”

  今天,麥宜斌還請來了他在村子裏的一批媽媽級女學生,來為孩子們做示範演唱。這些年輕的媽媽有各自的工作,或者務農,或者在村裏開小店,給人打零工,但是在麥宜斌的課堂上,她們都是很享受歌唱的好學生。一位年輕的媽媽説:“坐著也唱,走路有時候也唱,我們都喜歡唱崖州民歌。我們都是農民,從小父母都教我們唱崖州民歌,我們自己也喜歡唱,所以麥老師教我們我們很開心。”古老的生活方式在漸行漸遠,但是歌唱帶給這個村子裏人們的歡樂和幸福仍然觸手可及,在田間地頭、在屋前院後,在每一個節日的喧騰中,在每一個哄孩子入睡的夜晚,他們用古老的崖州方言,唱父輩唱過的歌,唱生活中的一切,唱到天涯海角,地久天長。

  麥宜斌説:“特別是我們現在一聽到搖籃調這個味兒,就可以想到父母搖著自己,或者搖著自己的弟弟妹妹哼唱的歌兒。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KTV、歌舞廳,各種流行歌、影視劇等文化豐富多彩,但是,崖州民歌已經根深蒂固地紮根在我們崖州人的心裏,是我們崖州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