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用琉璃講述中國文化 楊惠姍和張毅的藝術人生

2016-10-30 10:09:4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楊惠姍和張毅為觀眾介紹作品創意和製作過程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史靖洪):一位是曾經獲得台灣金馬獎和亞太影展的最佳女主角,一位曾是金馬獎最佳導演,但他們現在都有一個共同的稱號:中國現代玻璃藝術家,他們就是來自台灣的楊惠姍和張毅。近日,兩位藝術家攜手在布魯塞爾文化中心舉行了《一朵中國琉璃花——當代琉璃藝術展》,引起當地民眾的較大反響。

  中國古代玻璃被稱為琉璃,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産中的瑰寶之一。中國的琉璃藝術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至今已歷時三千多年。但在相當長的時期裏,玻璃藝術卻被中國人逐漸淡忘了,甚至被貼上了舶來品的標簽。但是大約在30年前,楊惠姍和張毅卻奮不顧身地投入到復興中國玻璃工藝的事業中。説起如何與玻璃藝術結緣,楊惠姍認為這就是命運的安排:“第一次看到玻璃藝術是在我們合作的最後一部電影裏。那個時候,張導演借了很多國外藝術家的作品作為戲裏面‘我’的收藏。所以這個緣起就從那個時候開始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用這個材質可以進行創作,可以做藝術作品,而不是只做生活中的功能性的用品。所以我就非常地著迷,真的是著迷。”

  1987年,正處於演藝事業巔峰的楊惠姍決定息影,與張毅重新開創一項全新的事業。經過慎重考慮,他們開創了華人第一個玻璃藝術工作室,並把這個工作室命名為“琉璃工房”。經過刻苦學習和探索,他們逐漸掌握了玻璃製作的脫蠟鑄造技法。楊惠姍説:“我們那時候有一個共識,新的事業必須是有意義的,是創作型的,這個創作必須是可以談一些我們中國人對生命的認識,表達對美術的看法。所以,那個時候就選擇了玻璃粉脫臘法。只有這個脫蠟法可以做到那麼複雜和準確的細節。你可以很仔細地去看它所有的細節,包括顏色放置的位置等等,就像畫家用它的畫布和顏料,只是我們是用琉璃的這個材質去呈現。”

  楊惠姍和張毅現在都躋身於世界著名玻璃工藝大師的行列,也成為中國現代琉璃藝術的推動者。他們要以現代創作的語匯,讓琉璃藝術作品承載深沉的東方哲學,表現出東方美學的形與意,從而讓這些藝術品成為西方藝術界了解中國傳統的重要載體。

  這次在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琉璃藝術展以花朵作為主題,兩位藝術家在展品中特別選取了布魯塞爾的市花──鳶尾花。楊惠姍和張毅不僅是生活中的伴侶,還是藝術創作中的夥伴,因此他們總是相互介紹對方的作品。張毅説,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作《簡簡吟》中曾説道“彩雲易散琉璃脆”,琉璃是一種易碎的材質,楊惠姍就是要將美麗的花放在這個“無常”的材質中,表達中國人對生命的思考:“惠姍是喜歡花到瘋狂的地步。但是我們都知道,當我們説花時,全世界只有中國人想到靜花水月對我們有特別的意義,花開花謝幾乎就是緣起緣滅的意思。那麼像琉璃這樣的材質,它呈現的是華麗得不得了,但因為它是玻璃制的,所以那個脆弱和給你在質感上的感受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矛盾,成了一種反省。”

  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以法國玻璃藝術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引導了玻璃藝術的時代潮流。但經過近30年的努力,楊惠姍和張毅不僅賦予玻璃藝術品以中國文化的特色,而且發揚光大。他們的作品色彩豐富,體積之大超出了許多國外同行的想像,他們還在使用玻璃這種材質進行雕塑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張毅説:“其實在十九世紀的時候,有非常多的雕塑藝術家努力開發新的雕塑材質,其中最重要的藝術家包括羅丹。他們花非常大的力量在研究,如果在所有傳統的雕塑材質都走到一個盡頭的時候,它有什麼樣的可能。 我們應該説,在某種程度上,楊惠姍、張毅把那個可能推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兩位藝術家多年來一直努力推廣中國的玻璃藝術。他們採取了兩種方式,一是把國際的玻璃藝術引到國內,讓國外的藝術家認識中國;另外一個是他們要讓自己的作品走出去,得到大家的關注。楊惠姍説:“不管是品牌還是藝術,要讓他們認同你,必須要有一定的説服力,你要提出一些觀念,並且要從技術上實現這些觀念。這個技術上的突破要很大,如果你和他們差異不大的時候,也得不到最大的關注,要讓他看到你就‘哇’!當法國人看到我們作品的尺寸時,他們有點酸酸的,不是味兒。因為他們一直覺得他們延續了玻璃藝術的歷史,不管從品牌還是藝術家個人,從來沒有中斷。那現在我們突然間冒出來,在這麼短的時間把尺寸做到那麼大,遠遠超過他們範圍,可是他就看到你了。”

  據了解,楊惠姍、張毅多次應邀到國內外各地進行作品展覽,作品已被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美國康寧玻璃博物館、法國裝飾藝術博物館等二十多家世界級博物館收藏。而在此前,許多國際頂尖博物館都認為世界玻璃史上從來沒有中國人的名字,直到楊惠姍的出現。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