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權紀實:高新科技助力中國健康生活
用於展示的的3D列印設備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馬潔 向菲):國務院在近日發佈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指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新科技被運用到了現代醫學當中,給廣大患者帶來了福音,也為人們的健康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青島市積極利用新科技增強醫療服務能力,為半島地區人民的健康謀福祉,同時也為全國的新科技與醫療相結合樹立了典範。日前,記者專程前往青島,了解3D列印技術及達芬奇機器人在當地醫療領域的應用情況。
近年來,3D列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發展迅速,但在眼科領域才剛剛起步。在青島市市立醫院落戶不久的“青島市3D列印眼科應用研發中心”,市立醫院眼科中心主任周佔宇教授介紹説,目前,3D列印和眼科的結合已經實現了第一步,列印病人的眼眶模型已經被運用到了臨床中。醫生在為眼眶骨折的病人進行眼眶骨折整復手術時,由於眼眶面積狹小,重要的血管神經結構複雜,手術風險會比較大,另外,由於每位病人眼眶的骨折形狀、大小千差萬別,手術中植入物的形狀、尺寸也就不同。在手術以前,根據病人眼眶CT薄層掃描的數據,通過3D列印技術,先列印出病人骨折部位的眼眶模型,可以幫助醫生熟悉手術部位的具體情況。周佔宇説:“我們先把(植入物的)形狀和大小,都根據列印出的病人的眼眶模型把它確定好以後,然後直接植入病人的眼內。我們列印模型,根據模型把植入物進行預成型,這樣縮短手術的時間,提高手術的效率。這是我們3D列印眼科應用研發中心在病人身上應用的第一步。”
青島市立醫院眼科中心主任周佔宇手持3D列印的病人的眼眶模型進行講解
相比傳統手術,借助3D列印,醫生可以“預成型”手術材料,這將大大節省病人的手術時間,減少感染,加快術後康復的速度。青島市3D列印眼科應用研發中心的成立,填補了國內眼科領域和3D列印技術結合的空白。未來,隨著材料和技術水準的不斷提升,3D列印技術將逐漸從手術前模擬,向列印可植入物方面深入進展,並爭取實現角膜等具有生物活性的組織的列印。周佔宇主任説:“在3D列印方面,首先運用的就是骨科、康復這些科室,還有就是口腔。在眼科裏面,眼眶專業和骨科實際上是非常接近的,所以,現在在這方面應用是比較穩妥的一步。下一步,就是列印可以直接植入人體的植入物;再下一步,我們就是希望能夠列印出具有生物活性的組織,包括角膜,還有其他的一些。”
作為高科技助力健康中國的另一典型代表,達芬奇機器人在手術中的應用可以讓手術操作更為精準,使病人的機體損傷降到最低,為患者帶來福音。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是山東省最先開展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的醫院。自2014年裝機以來,青大附院共完成927例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單機手術數量居2014年裝機的10家醫院中的第四位。目前,青大附院多個科室都在手術中應用了達芬奇機器人,並借助達芬奇機器人精準的操作,完成了多項“世界首例”。通過達芬奇機器人手術,醫院心外科還成功地為一位81歲高齡的患者實現了手術。
青大附院院長助理吳力群
與一般意義上的機器人不同,達芬奇機器人手術並不是機器人自己單獨進行手術,而是將一個高清的攝像頭放到手術野裏,通過醫生的操作進行手術,就像開飛機一樣。人機合作共同完成手術,為手術操作帶來了很多的便利。青大附院院長助理吳力群介紹説:“一是全三維立體圖像,人在看的時候不需要再帶眼鏡了,手術視野會放大10倍左右 。二是機器人的作業系統完全模倣人手腕動作,活動範圍非常大。三是可以降低手術者的疲勞。機器人有防顫系統,不會發生做手術時‘手抖’的現象。”
不僅手術操作變得更為精準、省力,達芬奇機器人的應用最重要的是為患者帶來了福音。作為目前最好的微創手術系統,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對病人機體損傷最輕,因此住院時間會顯著降低,高齡病人尤其受益。住院時間的縮短不僅很好地解決了家屬的陪床問題,也同時降低了病人家庭的經濟開支,給家庭減負不少。吳力群説:“微創很重要的優勢就是能夠早出院、早康復。手術創口也由原來的20多公分減小為一公分左右。手術切口的縮小也讓病人的術後住院時間從原來至少七天縮短為三天左右。”
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的順利推廣離不開市民們對於新技術的渴望和支持,以及醫院的“公益性定價”。吳立群介紹道,目前醫院將達芬奇機器人的開機費用定為三折,手術用的機械臂一個是6000元,醫生們都在精打細算使用機械臂。機器人的精準操作,再加上相應費用的降低,使得應用達芬奇機器人的性價比很高。
不論是3D列印,還是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現代高科技與醫學的結合都推動了醫學的進步,為增加手術的便捷度、精確度,提高救治效率,減輕患者痛苦,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除此以外,在中國,還有其他的高新技術在與醫學相結合。未來,伴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以及和醫學的不斷結合,科技將為患者帶來更多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