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五號火箭開啟中國走向航天強國之路
11月3日20時43分,我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次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運載火箭實現升級換代,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是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關鍵一步。
為什麼要給予長征五號如此高的榮譽?這還得從其強大的性能説起。據《解放軍報》的數據,作為長征火箭家族中劃時代的奠基型號,長征五號堪稱“大塊頭”:高個頭——總長近57米,立起來約有20層樓高;粗腰圍——箭體直徑達5米,捆綁4枚3.35米直徑助推器;強心臟——首次採用芯一級2台50噸級氫氧發動機與4枚助推器各2台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的組合起飛方案,10台發動機同時點火,實現了我國異型發動機起飛技術的重大突破。這個“龐然大物”90%以上的重量都是液氫液氧燃料,其中液氫的溫度達零下253攝氏度,液氧的溫度達零下183攝氏度,人送外號:“冰箭”。長征五號的研製,牽引出三型高性能新型火箭發動機,均採用無毒無污染的推進技術。
該型火箭的發射成功打破了世界運載火箭的戰略格局。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世界各國已經完成了5000多次運載火箭發射,將6000余顆航天器送入了太空。按照運載能力劃分,運載火箭分為小型、中型、大型和重型四類。由於各國運載火箭技術發展階段存在差異,即使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階段,對運載火箭的規模定義也是不同的。在我國,一般將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噸及以下的火箭稱為小型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噸~20噸的火箭稱為中型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0 噸~50噸的火箭稱為大型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50噸級及以上的火箭稱為重型運載火箭。 目前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0噸級別的大推力運載火箭已經成為航天器發射的主力軍,目前各國這一級別的運載火箭包括美國的“德爾塔-4”、“宇宙神”5號(又譯阿特拉斯-5)、“獵鷹9”號運載火箭,歐洲的“阿裏安5”運載火箭,俄羅斯的“質子”號、“安加拉A5”以及日本的H-2B運載火箭。與上述運載火箭比較,無論是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還是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長征五號均已經躋身世界前列。在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和位於海南島的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問世後,中國將具備將1.2噸至25噸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1.8噸至14噸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能力。其數值意味著中國運載火箭在大型運載火箭中穩坐頭把交椅。
長征五號的橫空出世意味著中國可以發射品質更大、功能更全的衛星,如20噸級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大型空間望遠鏡、返回式月球探測器、深空探測器、超重型應用衛星等,並可以進行一箭多星的發射,提高衛星的發射效率和組網的速度。“如果長征五號進入應用,我國火箭的低軌道運載能力將由原來的8噸提高到25噸。在一段時間內,我國運送航天器入軌的能力可以達到很高的水準,很可能就是世界最高水準。”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郝照平説,“這不僅體現了我國幾十年航天科技發展的積澱,也符合我國航天事業的長遠發展需求。”中國航天近期規劃很大程度上建立在長征五號的基礎上:2017年,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升空;2017年前後,嫦娥五號實現繞月返回飛行;2018年,嫦娥四號將實現在月球背面落月探測;2018年前後,發射空間站測試性核心艙;2020年,啟動火星探測;2020年前後,中國將建成自己獨立的空間站;2020年左右,完成長征八號首飛,突破重型運載火箭關鍵性技術;同時建成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2024年,國際空間站退役時,中國極有可能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長征五號的成功發射意味著中美俄在航天領域的三足鼎立的戰略格局初步形成,中國已經從世界航天第二梯隊的領頭羊位置邁進至第一梯隊,而第二梯隊的歐盟與日本和印度與中國在運載火箭這個航天基礎領域的差距隨著長征五號的升空而拉開。這對世界地緣政治格局將會産生比較深重的影響。(馬堯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