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民族文化行:"滇南一把琴" 阿家文和三把四弦琴的故事
琴背上的歷史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祃璟琳):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流傳著這樣一首有趣的小曲兒:“小小弦子一塊柴,抱在手中摟在懷。衣裳穿破幾十件,生死不放這塊柴。”這塊“柴”説的就是四弦琴。四弦琴又名月琴,在當地彝族聚居的村子裏,四弦琴是彝族煙盒舞、海菜腔、花腰調的主要伴奏樂器,幾乎稱得上是當地彝族歌舞的靈魂樂器。
在紅河州,提到四弦琴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年近80的彝族老人阿家文,這不僅僅是因為他被當地人稱作“滇南一把琴”,更因為老人一生都與四弦琴有著剪不斷的情緣。阿家文老人1939年出生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哨衝鎮曲左村。12歲的翩翩少年對音樂有著特別的天分和熱愛,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早就愛上了這種民族樂器,17歲時,他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琴手了。成年後的阿家文做過木匠、瓦匠,但他最喜歡的還是親手做一把四弦琴,在年輕人們歡聚的晚場上唱上一曲海菜腔。
因為我們的到訪,阿家文的長子阿進鎖特意拿出一把光滑油亮的老琴,我們也得以一睹這種靈魂樂器的真面目。四弦琴琴身為圓形,琴面上雕刻著龍鳳圖案,琴把上有從高到低的音階品位,琴把端是一個張口的龍頭。據説,這把琴陪伴了阿老師三十多年。阿家文的徒弟許國勇介紹説:“這把琴是跟阿老師時間最長,是他自己做的,在昆明傳習館的時候、他獲獎的時候,錄影錄音都是用這把琴。這把琴從它的音質上來説是最好的。”
阿家文使用的老琴
據介紹,四弦琴的構造還和石屏縣當地一個古老的傳説有關。傳説當時有一條妖龍來時危害彝族村寨,村裏有一個名叫阿龍的青年帶領村民戰勝了妖龍。為了慶祝勝利,阿龍將妖龍的皮剝下來做成琴,用龍骨做成琴桿,龍筋做成琴弦,把龍鱗剝下來做彈片,把龍頭砍下來做成琴頭。為了防止妖龍再作祟,還將一面小圓鏡鑲在琴身正中,這也成為如今製作四弦琴的標準樣式。
事實上,把傳説變成現實需要的是一刀一刻的精心與匠藝,製作一把四弦琴不僅工序繁瑣,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定弦定音也十分講究,而從未接受過專業音樂教育的阿家文卻在多年的鑽研中練就了高超的技藝。阿家文的長子阿進鎖告訴記者:“這個的材料就是用金剛木(做的),要一個多月都做不完,費眼睛。(琴身上的繡帶)那要繡上幾個月呢。”
阿家文與愛徒許國勇
雖然阿家文的大兒子和大孫子都承襲了製作四弦琴的技藝,農閒也常給慕名而來的用戶做琴。但每把從阿家拿出來的四弦琴,都要經過阿家文親自定調定弦,由老人首肯後才能交付給定琴的用戶。在阿家,這條不成文的規矩卻是一條必不可少的質檢手續。拿起父親珍愛的四弦琴,阿家文的長子忍不住彈奏了一曲。在這把三十多年曆史的老琴背後,是阿老師用毛筆記錄的一次次演藝經歷:1993年,在昆明雲南民族文化傳習館傳授四弦琴;1993-2003年,參加了北京、香港等地舉行的20多場音樂比賽;2008年,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彝族海菜腔與彝族煙盒舞的傳承人……一塊琴板被寫的密密麻麻,卻講不盡從未了的一世緣。
今年5月,一場突如其來的重病使得阿家文老師喪失了語言能力,再不能彈唱心愛的四弦琴,兩年前做的一批四弦琴也成了老人親手製作的最後一批琴,這其中包括他最滿意的徒弟之一許國勇用的一把琴。
今年31歲的許國勇是阿老師的最後一批徒弟,他緊握著阿老師的雙手回憶著與阿老師的琴緣。十幾年前,那個因愛好四弦琴專門上門拜師的少年,如今已經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專門在石屏縣文化館教授四弦琴琴藝。許國勇説:“(第一把琴)是我第一次來他家裏面的時候(送我的),這是(老師)對徒弟寄予厚望。我現在的這把琴就是阿老師專門訂做給我錄音用的,音質比其他的肯定要好得多嘛!阿老師教我們是非常有耐心的,一點一滴一腔一句慢慢教,但也很嚴格,一定要彈到這樣這樣的(音)。”
阿家文家中挂著他當年獲獎的各種獎狀
如今,當年的翩翩少年已經四世同堂。每天晚上,在鎮子上工作的長孫阿志發都要騎著摩托走20多裏山路回村子裏,陪老人坐上一會,多年來風雨無阻。因為我們來了,阿志發特別拿出一把簇新的四弦琴。除了傳統雕花,阿家文老人還別有新意地設計了一隻身披彩色斑點的蟾蜍作為琴弦支架,琴身紋飾格外鮮艷,看起來比傳統的四弦琴更多了些許活力與俏皮。阿志發説,這是三年前他兒子出生時,太爺爺阿家文特意做給重孫子的禮物,上面的每一處雕花,每一筆彩墨都凝聚了阿老師對下一代的期盼。阿志發告訴記者:“我們小的時候我爺爺就經常彈四弦,我就拿我爸爸的琴彈。(我兒子)他現在就有自己的琴,一齣生(爺爺)就做了(琴給他)。我們這一家子,除了我之外就沒有人學(做琴)了,他不學還有誰來學,不學就可惜了肯定,不學就我來學,我這一輩子的事情就是做一做這個(四弦琴)。”
現在阿家文的幾個孫子孫女都在其他城市工作或學習,38歲的阿志發就成了阿家第三代人中唯一會做四弦琴的人,全家人把四弦琴的未來都寄託在剛剛三歲的小重孫身上,阿家文的長子阿進鎖説:“(這就是)代代傳下去了嘛,一代兩代三代四代傳下去,他傳給我們,我們傳給這些(子孫),就是這樣,等(孩子)以後長大了的時候,我們來教他學(琴)。”
阿進鎖製作四弦琴的舊照
採訪中,阿家文的老伴兒普明英一直坐在他身旁,時不時給我們講起阿家文老人幫人做琴、四處演出、教人彈琴的事。當被問起“阿老師彈琴好不好聽,帥不帥?”時,普婆婆就拍著大腿抬高了聲調回答“當然好聽,怎麼不帥?你們阿老師最帥!”眼神裏透露著濃濃的傾慕與迷戀,這位已經年滿八十的老婆婆忽然像個十五六歲追星的小迷妹,字字句句都離不開這位陪伴了一生的偶像。我們也期待,四弦琴這門民族藝術能夠在阿志發、許國勇這些人手中不斷傳遞下去,讓阿家文這樣值得被記錄的偶像能夠在民族文化的長河中被銘記、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