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析北京買房和租房的經濟壓力:房租負擔居全球第一

2016-11-07 09:08:12|來源:經濟參考報|編輯:杜軍帥

  近年來,中國的房價市場持續走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為無法忍受一線城市的房價壓力而選擇回到二三線城市工作生活,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採用“曲線救國”的方式,選擇租房策略。然而,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現狀以及房價情況來看,在一線城市買房和租房各自需要面對怎樣的經濟壓力呢?

  以北京為例,截至2016年3月份,北京房價當年已上漲18%。房價的飆升,加上外地戶口必須在北京連續納稅5年才能購房,使租房成了北京許多年輕人和外來務工人員的唯一選擇。然而英國《金融時報》顯示,2016年北京的房租負擔位居全球第一位,北京的平均房租是其平均工資的1.2倍。

  具體分析來看,北京的房屋租金也和大多數城市一樣,主要和三個指數相關:區域、朝向、樓層。

  首先,從區域來看目前租金最貴的當屬學校附近,大部分人為了能夠方便子女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資源和便利的交通,寧可選擇出高價去租離學校距離近但是面積較小的房子。其次,商業區附近的租金高,根據網絡數據顯示,金融街、五道口、國貿、朝陽公園、萬柳等地都是商業聚集地,在這些地方也大多都是高檔住宅,而且由於交通條件十分便利,外國人也大多願意到此活動,因此租金自然高。再次,地鐵站附近交通便利的地區租金也相對高,畢竟對於大多數的上班族來説,時間才是最寶貴的。最後一點就是樓層,以六層的住宅樓為例,因為一層的採光最差而且潮濕,居住環境會受到極大影響,因此租金也最低;三樓的位置最好,樓層適宜採光通風良好,因此租金最高,其餘樓層的租金相差不大。但是作為北京來説高層住宅樓較多,而且受到環境的限制,樓間距較近,因此越高的樓層其居住環境越舒適,租金也就越高,而且所需要繳納的物業費也就越貴。除了以上四點之外,租金還和住宅的裝修、房齡等有關,因為大多數租戶都希望可以租到精裝的新房。

  那麼在北京買房所需要花費的成本又是多少呢?

  自2003年以來,房價水準持續走高,大體上看來2003—2005年房價正常上漲,2005—2008年房價飛速上漲,2008年房價稍有回落,然而2008年至今房價始終保持著高速增長的狀態。由於土地的數量有限和對房産數量需求的激增,導致了房價呈現出上述發展態勢,就2016年的房價數據看來,北京房價的分佈在六大城區有所不同。

  三環以內主要是西城、東城,海淀、朝陽,豐臺佔有少部分地區。三環以內價格最高的房産主要集中在西城區,其中西單附近的均價已經達到15萬/平方米,德外安德路、官園橋等地附近的房價平均在6.5萬/平方米。另外由於新的入學政策,導致海淀區各個中小學附近所謂的“學區房”的價格持續走高,此前也傳出了46萬/平方米的天價房屋的消息。然而在北京買房所需要支付的不僅僅是房子本身的價格,按照目前的政策看,購房首先需要支付不低於30%的首付,並且如果在購買時需要支付貸款利息的情況下,房貸的實際利率為6.273%,並且購買時需要支付2%的契稅和2%的物業維修費,並且還需要計算裝修及傢具購買的支出。

  以一套位於魏公村附近的60平方米的房子為例,按照價格6萬元/平方米來計算,購入一套房子所需要支付的包括貸款利息、各項稅款以及裝修傢具購買所需要花費的價格大概為450萬,如果按照租入的價格,目前的租金大致為6500元/月,一年的花費大約為7.8萬。假設租房的期限為五年、租金不變,計算出所需要花費的租金為39萬元。假定按照目前的70年産權來計算,租房所需要的花費為546萬元。然而這樣的計算其實是不具有合理性的,因為租房本來就具有流動性,其房租水準的變動也會因各項因素變動。

  在北京目前一個普通職員的月收入大約為一萬元左右,根據經濟學原理,人們對於商品的支出花費不僅取決於當期的收入,還取決於對於未來收入的預期,以及對未來商品市場走勢的預測。買房者前期需要承受較大的經濟壓力,但是大多數買房者所尋求的是安定,因此買房在某些方面的優勢是租房所不能比擬的。例如,買房者不需要擔心時刻被催交租,也不需要擔心房租漲價,而且把房子看作一項資産,他們通過一次性的支付獲得了一筆具有升值空間的資産。但是對於租房者來説,他們可以不需要擔心手中的房子會貶值,也不需要為繳納貸款而費神,租房剩下的錢還可以用來投資,以此來獲得更大的收益。

  騰訊的數據顯示,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租房用戶達到了77%,在二三線城市租房的用戶也達到了65%,由此可見買房對於大多數打拼的年輕人來説,還不是最好的選擇。然而,對於那些工作穩定、經濟收入又處於上升期的人們來説,看準房産市場,選好時機,買房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不管是買房還是租房,都需要進行多方考慮,權衡利弊,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原標題:析北京買房和租房的經濟壓力:房租負擔居全球第一)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