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權紀實:深圳羅湖醫院集團嘗試突破醫改瓶頸
羅湖醫院集團院長孫喜琢(攝影:梁爽)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梁爽):集羅湖區屬5家公立醫院、23家社康中心成為只有唯一法人的羅湖醫院集團一年多前掛牌成立,按照人員編制一體化、運行管理一體化、醫療服務一體化的原則,建立緊密型的區域健康服務協同體,提供預防-保健-治療-康復-護理-養老的全程服務。聯動政府衛計部門、社保部門及公立醫院醫療機構的系統化改革,引起了各方的廣泛關注。一年多過去了,羅湖醫院集團醫改的最新進展情況如何?為實現讓居民“少生病、少住院、看病好、少負擔”的改革目標又作出了哪些努力?
羅湖醫院集團院長孫喜琢表示羅湖醫院的醫療體系的改革説起來很簡單,就是整合集團做社康,社康包居民的健康,從醫療保險變成健康保險。他説:“從醫療保險變成健康保險,導向上徹底的轉變,政府從我們醫療中心的運行起到一個基本的支持和保障的作用,你該購買服務的購買服務,該給補貼的補貼,讓我們的社康中心能夠健康的運行,怎麼能把政府投入的每一分錢,都要通過社康中心這一個載體實現人民的健康,政府投入最後變成老百姓的健康,這就是我們的醫改。”
中國的《保險法》明確規定醫保的基金是不可以挪作他用的,節省下來的錢不會流向醫院,但是深圳醫改卻做出了一項重大突破,就是醫療險轉向健康保險,實行總額管理,也叫打包付費制度。孫院長舉例説:“打包付費的基數就是你上一年度一定是我簽約的居民,例如我去年簽了1萬人,這一萬個人一共花費了1000萬,那麼這1000萬就是我今年的基數,因為全國的醫療保險每年的支付都是增長的,比如説今年增10%,那我今年的醫療保險總盤子就是1100萬,如果説今年我的預防沒做好,我的慢病管理也沒做好,住院的病人再增加,大手術也多了,花了1200萬,那麼醫保就虧了100萬,就等於我虧了100萬,如果説我防治得非常好,我只花了1000萬,我剩了100萬,這100萬就都給了我醫院集團,這樣就倒逼我只能去預防好、服務好,讓老百姓更相信我。”
澳大利亞全科醫生博戈裏(Grant Blashki)教授
打包付費制度雖然從近期來看居民的就醫花費沒有什麼變化,但從長遠來看,居民將得到非常大的好處,這種做法勢必導致醫療保險總支出上升速度下降,或者是得到一定的控制,醫療保險就有了一定的結余,加上財政的投入,這些錢用於更加需要醫療的人。孫院長説:“現在中國的醫改到了這個程度大家都抱怨,説我們投入少沒有錢,實際上不是錢的問題,錢的總數是夠的,實際上是我們花的地方有問題。我們是不是要重新討論一下,比如説有沒有過度醫療、有沒有過度用藥,有沒有過度檢查這類的事情,如果把這些錢都省下來放在哪呢,放在基層老百姓的地方,這錢是根本花不了的。”
羅湖醫院醫改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做實做強社康中心。羅湖醫院成立了社區健康服務管理中心,將區域內過去分屬於各個醫療機構的社康中心交給一個“大管家”。在醫院集團一體化運作架構下,區級綜合醫院與社康中心成為醫療聯合體,從專家下社區、上下聯動,到診療方案一致、用藥目錄一致、品質保障機制一致等方面協同服務。就在記者採訪當天前來簽約的病人家屬何女士表示:“説實在的,我覺得國家的這些政策真的挺好的,以前不懂,現在簽約後,知道怎麼照顧病人了,不會像以前那麼徬徨了,現在知道怎樣面對,這裡的社康醫院每個月都打電話過來追蹤病人的情況,每個月都有,我覺得他們做得很好。”
羅湖醫院專家到社康中心坐診、查房、巡診等,不再是‘幫扶’,而是分內之事,是日常工作,醫院日益成為基層服務網絡的一部分,平穩地將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工作重心下移,促使社康中心的實力逐漸提升。前來社康中心就診的蘇先表示:“醫生為了我們的病人服務第一,我每次來到這裡都不用排隊,醫生在各個方面為我週到服務,我每個星期來一次,每次來醫生對我做檢查、量血壓、指導我用藥等等。”
羅湖醫院的醫改改變了原有的以醫院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將治療和預防服務相結合,通過對居民的健康管理,實現一體化的醫療服務新模式,成為中國醫改值得借鑒的樣本。受聘于羅湖醫院的澳大利亞全科醫生博戈裏教授説:“中國有自己走路的方式,其他國家的方式很難直接複製過來,中國從各個方面的經歷來説,中國成功的路往往是自己走出來的,中國必須要走(居民)自己保健這條路,只有走這條路才會有可持續的健康和國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