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成拉鋸戰:會逆轉嗎 誰來開啟談判?
英國“脫歐派”最近栽了個不小的跟頭。11月3日,英國高等法院裁定,英國政府在正式啟動“脫歐”程式之前需要經過議會批准。這被視為“留歐派”取得的一次重大的轉折性勝利。英國《獨立報》在第二天的報道中稱,這是一個“重新書寫脫歐規則的裁決”。甚至有人擔心,面對一個“留歐派”超過半數的議會,英國本就久拖不決的“脫歐”進程會不會發生逆轉?
“脫歐”路上的新絆腳石
對於英國政府來説,今年6月舉行的“脫歐”公投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此後是應接不暇的麻煩與風波。最近的一個正是來自英國高等法院的裁定。
在此前一段時間裏,關於“脫歐”是否需要經過英國議會表決,英國現任特蕾莎·梅政府和議會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近日,一位名叫吉娜·米勒的“留歐派”女性與其他幾名志同道合者,將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告上法庭,指稱任何一名政府成員都無權在不經議會同意的情況下啟動“脫歐”程式。
這起最初並不被外界看好的公民訴訟,結果出人意料。英國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約翰·托馬斯表示,英國憲法最基本的規則是,議會擁有最高權力,可以制定和取消任何法律,未經議會批准,政府沒有權力啟動“脫歐”程式。這無疑成為英國本就艱難曲折的“脫歐”之路上一塊新絆腳石。
就在10月初,特蕾莎·梅曾宣佈,英國將在明年3月底之前啟動《裏斯本條約》第50條,正式開啟“脫歐”程式。如果一切順利,英國將在2019年年初脫離歐盟。這一決定很快受到質疑。有聲音指出,首相沒有單獨的權力宣佈正式“脫歐”的時間,部分英國議員則認為政府啟動“脫歐”需事先得到議會授權。對此,特蕾莎·梅政府堅持稱,何時“脫歐”一事可以由政府自行決定。
如今的這份裁決算是給了特蕾莎·梅當頭一棒。不過,這位作風強硬的女首相並沒有放棄可以努力的機會。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英國政府正就這一裁決向英國最高法院展開上訴。據悉,最高法院已經排定於12月5日至8日審理此案。英國首相府發言人透露,特蕾莎·梅在隨後致電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和德國總理默克爾時表示,“有信心贏得上訴案,並啟動《裏斯本條約》第50條”。
誰來開啟“脫歐”談判?
雖然結果還未最終敲定,但英國國內輿論早已“炸開了鍋”。高等法院公佈裁決的第二天,英國《泰晤士報》就以“梅的‘脫歐’程式被叫停了”為題報道此事。英國《衛報》則稱,高等法院的裁決對於特蕾莎·梅而言是“一團混亂”。
還有一些觀點認為,特蕾莎·梅或許並不會像她自認為的那樣輕易獲勝。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副研究員艾倫·惠特利在此前接受採訪時指出,考慮到高等法院做出此次裁定的3位法官都是資深人士,而且他們做出了一致的措辭強烈的判斷,因此,特蕾莎·梅政府方面在最高法院獲得申請勝利的可能性不大。
這讓人們不禁開始討論一種可能:英國“脫歐”會不會就此被攪黃?
“客觀來説,問題還沒有這麼嚴重,這份裁決不是針對‘脫歐’公投本身,而是關於政府和議會誰來主導‘脫歐’進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指出,這份裁決的焦點在於誰有權力開啟“脫歐”談判。
儘管如此,干擾不可避免。尤其是在目前的英國議會中,“留歐派”聲音更為響亮。摩根士丹利公司近期的調查數據就顯示,雖然在此前的“脫歐”公投中,52%的選票支持“脫歐”,但是英國議會中有78%的議員支持“留歐”。
“如果最終是否開啟‘脫歐’談判的權力真的交到英國議會手中,那麼議會就可能拖延,或是遲遲不做出表決,或是做出暫時不啟動談判的表決。”崔洪建指出,雖然不至於從根本上扭轉英國的“脫歐”進程,但這將使“脫歐”一事更為複雜麻煩,增加更多不確定性。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周曉明也向本報記者分析稱:“這份裁決可能延緩英國的‘脫歐’進程,為英國在歐盟的去留問題帶來更多的變數。”
受影響的不只是英國。作為“脫歐”談判的另一方,歐盟雖然無法對英國國內的政治法律問題插手太多,但這樣的橫生枝節顯然是其不願看到的。專家指出,如果最終裁定導致“脫歐”談判一拖再拖,那麼歐盟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都將由此受到損害,歐盟其他成員國還有可能得到一個不好的示範。
精英與民眾的分裂
“這次裁定是英國‘脫歐’本就漫長的進程中的一個插曲。”周曉明指出,即便沒有英國高等法院的這次裁決,“脫歐”談判也將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場“拉鋸戰”。“比如英國公民在歐盟成員國的居留權問題,過渡期間英國籍歐盟機構職員及歐洲議會議員在歐盟的法律地位問題,歐盟代表成員國與第三國簽訂的一系列政治性條約、經濟性條約的梳理、審查與處置問題等,這些具體的法律問題都需要澄清和解決,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周曉明説。
前路道阻且長。然而,在複雜的“脫歐”談判開始之前,如今的英國已然面臨一個更為迫切而棘手的問題,那就是“脫歐”引發的國內意見分歧。事實上,在“脫歐”公投之後的近半年來,關於是否“脫歐”、如何“脫歐”以及何時“脫歐”等基本問題,英國國內始終難以“統一思想”。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日前就曾表示,“脫歐”對英國而言是一個“災難”,不應排除舉行第二次“脫歐”公投。
英國《金融時報》更是刊文直言:“英國政府一直沒能提出一套連貫的分手戰略,有的只是一系列不一致的衝動,以及內閣中反歐盟狂熱分子與經濟務實主義者之間的權鬥。”
這次政府與議會之間的較量將這個問題揭露得更為明顯。在高等法院做出裁定之後,就有英國媒體指責3位法官違背了1700萬英國人民的意願,甚至稱他們為“人民的敵人”。
在艾倫·惠特利看來,這次轉折意味著英國在與歐盟有關的事務上已經嚴重分裂,而這個裂痕可能需要數年才能癒合。
崔洪建也持相似的觀點,“這次訴訟引發的英國國內的反應,反映出精英和民眾的分裂已經很深。”他指出,目前英國必須直面的一個問題是,之前舉行的“脫歐”公投及其産生的政治後果和引發的法律問題正在持續發酵,並對當下英國的治理提出很大挑戰。“在多數民眾表態的公投之後依然出現這麼多問題,這説明背後仍有精英和民眾之間的較量,也暴露了原有的民主形式和有效的治理之間出現的深刻矛盾。”
由此看來,對於現在的英國政府而言,需要花費心思的不只是與議會爭奪“‘脫歐’發令槍”這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