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特朗普當選,中美短期內摩擦或將難避免

2016-11-10 16:02:00|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梁生文

  儘管出人意料,但是無論美國還是世界人民都必須接受的現實是,唐納德·特朗普已經當選美國第45任總統,並將在今後四年乃至八年重塑美國政治、影響世界發展。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將奉新什麼樣的對華政策,而中美關係又將走向何方,非常值得探究。

  從商人視角看國際關係

  這裡首先不得不提出的是特朗普的國際觀。商人出身的美國總統在歷史上不乏先例,例如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總統胡佛,早年就在中國淘得“第一桶金”,其後進軍政壇當選總統。所謂“在商言利”,一方面特朗普看待美國的對外關係更多從“是否符合美國的利益”的“美國第一”原則出發;另一方面,他又信仰“凡事皆可交易”,顯示其既遵循原則,又不墨守成規,而是務實靈活,謀求對己最為有利的結果。從這個角度看,就不難理解特朗普傾向“孤立主義”的外交主張。例如,是否干涉外國衝突,其標準是美國的利益是否遭到直接的損害。美國可以為其他國家提供安全保障,但是被保護國必須“分擔成本”。

  特朗普的對華認知多數來自他早年與中國企業的合作經歷,以及他身邊的政策顧問。有媒體報道,特朗普接受採訪時曾被問到:“在外交政策上諮詢的最多的人是誰?”他的回答是“我自己”。這或許意味著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今後在對華政策上可能更多地“憑直覺辦事”。這也讓中美關係面臨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

  在具體問題上,特朗普則表現出對中國認知的複雜性。他曾對中國的發展速度表示羨慕。他説,我去過中國許多次,那裏到處都是高聳入雲的吊車。中國用12分鐘就能使城市舊貌換新顏,而我們獲得為自己家架個天窗的許可都需要等待數年。同時,他又認為與中國和俄羅斯打交道,將是美國最大的長期性挑戰;只有對中國強硬,才能是雙方博弈朝著對美國有利的方向發展。

  短期內摩擦或難避免

  當前,中美關係在亞太區域的戰略博弈主要體現在中美與第三方的關係處理上。中日東海與釣魚島之爭,以及南海問題等都存在著美國幕後操縱之嫌。很大程度上,中美的戰略競爭的激烈程度,將取決於美方對中國戰略意圖的判斷,以及中美在該地區的互動。對於奉行“以實力求和平”,認為“不必使用武力的最好方式是讓別人看到你的實力”的特朗普來説,雖然不會再使用亞太“再平衡”的説法,但在區域的軍力部署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中美兩軍在區域的摩擦或因此增多。在奧巴馬政府後期,由於對華強硬之聲抬頭,美國執意在韓國部署“薩德”導彈防禦系統,實質上已經打破地區戰略平衡。開弓沒有回頭箭,美國的這種一意孤行必然引起中方反彈,這也為特朗普政府上臺後的中美關係蒙上陰影。而且,如果特朗普政府執意將台灣納入“再平衡”戰略,試圖以臺制華,中美或將陷入更加嚴峻的戰略對峙態勢。

  在經貿領域,中美摩擦的加劇幾乎可以預計。這一則因為該領域是特朗普的專長,而且特朗普認為,長久以來由於所謂中國“操縱貨幣”、“竊取商業機密”等行為,美國正在輸掉與中國的經濟競爭。二則他曾多次威脅不惜通過“貿易戰”維護美國商業利益。這成為他競選的核心承諾之一,勢必要有所動作以安撫選民。在區域貿易規則制定方面,從特朗普對自貿協定“重新磋商”、符合“美國第一”的標準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將不得不在充實和修改後重新提上議事日程。目前,中方極力推動的RCEP受阻于部分國家,但區域經貿一體化趨勢難以逆轉。由此,兩國的規則主導權之爭勢必繼續。

  當然摩擦的增加並不意味著中美合作的完全中斷。預計中美兩國將繼續在反恐、防擴散、預防大規模傳染性疾病等傳統領域加強協作。但是,鋻於特朗普本人是氣候變化懷疑論的擁躉,如果他就任後撕毀《巴黎協定》,中美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或將成為歷史。(張志新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