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無性別廁所”,意義大於爭議

2016-11-11 08:29:16|來源:京華時報|編輯:王瑞芳

  日前,上海建市內首座無性別公廁,預計將於11月下旬投入使用,此舉也讓“無性別廁所”話題再度受到關注。記者注意到,近年來,瀋陽、重慶、青島、北京等地均出現了無性別廁所。但在很多人看來,無性別廁所還只是個新鮮事物。當它頻頻見諸媒體時,圍繞其“廢”還是“立”的爭議就一直不斷。

  “男廁空蕩蕩,女廁排長龍”,曾是人們對男女廁所蹲位比例嚴重失調的形象描繪。包括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內的社會各界,近年來也不乏“適當增加女性蹲位”等建議。在我看來,多地推廣的以模糊性別標簽、男女均可使用為主要特徵的“無性別廁所”,具有既消弭男女蹲位失衡,又提升如廁效率的雙重功能,實在不必唱衰和反對。

  那麼,“無性別廁所”為何屢屢遭遇民眾質疑甚至出現“廢”與“立”的爭議呢?綜合“反對者”的意見,主要有三方面的擔憂:其一,出於對“性別”話題的敏感,習慣於在男女壁壘分明的標簽式廁所如廁的人們,難以適應男女混用的廁所革命,對“無性別廁所”不敢貿然走進;其二,解決“內急”事關民眾私密,沒有性別限制和開放式的設計,會不會導致隱私被窺和安全風險,甚至遭遇色狼侵擾,不得而知;其三,隔壁“方便者”的如廁聲響或癮君子吞雲吐霧的二手煙,會不會給異性帶來某種心理不適或身體傷害……

  種種擔憂應當引起相關規劃者、建設者和管理者的重視,尤其是安全與隱私問題,可以通過技術性的科學設計和專職人員的有效管理予以防範。比如,高達2.30米以上的擋板、“裏面有人”的門板提醒、封死隔間下方的縫隙等等。正如上海市市容環境品質監測中心科技信息科蔣瑞志所言,“市民如廁的安全和隱私是可保障的,除非遇到蓄意偷窺等極端惡劣的行為”。當然,再週全的技術性壁壘也常常是“防君子難防小人”,為了打消民眾的疑慮,則更需要相關技術和監管手段適時跟進。

  至於“不適”“不敢進”“不舒服”云云,多半屬於個體的“心理”問題。如今,早已過了男女授受不親的年代,面對如廁難題,大可不必神秘兮兮,甚至“談性色變”。請問,有過坐火車經歷的人們,有誰沒有使用過男女“輪蹲”的車上公廁呢?與排隊如廁的煩惱和“方便”過後的痛快相比,由“無性別廁所”引發的尷尬與羞澀,當不難克服。

  民生無小事。在一個人口流動型社會,多嘗試並建設“無性別廁所”,不只事關公共服務與民生福祉的落地,同時也不失為對社會觀念的一場更新與引領,其意義顯然應是大於爭議。當然,對於“無性別廁所”,有爭議也不可怕,在探索實踐中查漏補缺,且行且完善,當是可行的做法。(張玉勝)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