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未來政策會向何處去
特朗普成功“逆襲”,擊敗此前在美國內外都呼聲甚高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裏。該結果出乎多數人的意料,無論是美國主流媒體和權威民調機構,還是國際社會,對此次大選的預測都集體失靈,不得不因此迎來了“特朗普時代”。結果出來的當天晚上,希拉裏致電特朗普承認敗選。
次日,希拉裏發表敗選演説,坦陳“失敗痛苦,但為理想奮鬥絕對值得”。相比選前的呼聲高漲,此時的希拉裏不免有些悲情。兩次衝擊總統寶座,兩次失利,這次敗選也或許意味著其政治生涯的終結。從開票結果看,希拉裏贏得的普選票比特朗普多20多萬票,但因為美國選舉制度的設計,導致她在選舉人票上敗給特朗普。事後看,希拉里落敗主要是由於以下原因:
一是希拉裏及其競選團隊輕視了“草根階層”的潛在能量。作為精英階層的典型代表,希拉裏在美國選民心中就是傳統和典型政客的形象。然而在全球化浪潮反噬作用的影響下,美國社會貧富差距越拉越大,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藍領階層日益失落,他們的輝煌成為過去,曾經的工業重鎮也淪落為“鐵銹帶”。民主黨執政八年間,美國精英/權貴階層與普通民眾漸行漸遠,草根階層的訴求長期得不到重視。特朗普敏銳地抓到了他們的心理,並因此提出“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競選口號,直面他們面臨的種種問題。因此,先是數年前的“茶黨”運動,再到“佔領華爾街運動”,草根階層的力量終於借此次美國大選實現總爆發,憑藉手中的選票,他們把認為能替自己發聲並改變現狀的特朗普成功送入白宮。因此,這次選舉也可以説是草根的勝利。
二是希拉裏為代表的精英階層在選前對特朗普的“集體圍剿”,激發了特朗普支持者的投票意願。此次大選中,美國主流媒體、商界、學界和政界,極為罕見的“一邊倒”反對特朗普,支持希拉裏。奧巴馬政府在“郵件門”事件上三番四次對希拉裏施以援手,屢次幫助她渡過難關。儘管聯邦調查局局長科米在臨近投票日前宣佈重啟針對“郵件門”的調查,然而迫於各方壓力,不得不在選前兩天匆忙為希拉裏“開脫”。上述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對特朗普的支持者形成了刺激,促使他們走出家門,前往投票站投票。最終,白人藍領階層憑藉其超高的投票率一舉幫助特朗普拿下幾乎所有“搖擺州”的選舉人票,順利當選。
客觀而言,特朗普上臺確實讓美國和世界都極為“震驚”。選舉結果出來後,美國不少地方都發生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一些示威者揚言要讓他成為“一任總統”。由於特朗普在選舉期間內外政策的言論,“不可預測性”成為他在當前留給美國國內以及世界的最大印象。盟國也有些惴惴不安,擔心他會背離過去幾十年來的兩黨共識,讓美國回歸本土,因此這些國家的領導人在發給他的賀電中雖然大部分都重點強調了與美國的共性,但卻被美國輿論解讀是在“警告”,像法國總統奧朗德則直接稱特朗普的當選開啟了一個“不確定”時期。
儘管毫無從政經驗,但特朗普多年征戰商場所取得的成就,足以證明其為人精明能幹,因此有理由認為他上任後也應該會有所作為。尤其是在共和黨又一舉拿下聯邦參議院和眾議院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即使希拉裏也再敗選演講中呼籲民眾要以“開放的心胸接納特朗普,給他以領導美國的機會”。在確定自己勝選後,特朗普也一改往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風格,開始像一個傳統政治人物一樣對美國民眾發表了勝選感言,再結合其在競選中的政策主張,其未來的內外政策走向可能大致如下:
首先,最主要的任務是處理內政問題,特別是彌合因為選舉而加劇的社會分裂。特朗普對此有明確認識,他在勝選演講中呼籲美國民眾應該彌補裂痕,重新團結在一起,所有的共和黨人、民主黨人、自由黨人應該團結在一起,他承諾要努力成為“全美國人的總統”。此外,他還需要整合共和黨,特別是改善那些在選舉中與他立場相佐的黨內大佬的關係,尋求他本人以及共和黨執政效果的最大化。
其次,主攻美國經濟兌現競選承諾。他在競選期間以及勝選感言中都提出,他上任後的主要工作任務就是處理經濟問題,重建美國經濟以實現雙倍增長是他的主要工作任務。為此,要“強化美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以此創造就業機會”。為此特別是在這一領域,他講兌現其競選的核心精神“把美國利益置於首位”。
再次,針對外交問題,特朗普在競選中曾提出一系列“激進”主張,例如比如美國不應該承擔與己無關的國際責任和義務,而應該堅持本土優先,也不應該一味地憑藉自身力量去承擔對盟國的安全承諾和義務,為此上臺後會考慮要盟國承擔更大責任等等。為此,他公開宣佈反對TPP,甚至稱要“解體”北約。然而綜合看特朗普上臺後的內外環境,上述帶有濃重競選語言色彩的激進外交主張或將無法得到完全落實。(周佳苗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博士)